“以前樓道雜物堆得堵門,找物業推給社區,找社區等回復;現在小區黨支部一招呼,黨員帶頭清雜物、建共享菜園,日子越來越舒心!”青島市嶗山區康城小區的居民張阿姨的感慨道出了不少群眾的心聲。
2025年以來,嶗山區緊扣村改社區轉型痛點與老舊小區治理難點,以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工程為總抓手,通過組織扎根、機制協同、精準施策,在15個村改社區和119個老舊小區中蹚出一條長效治理新路。
組織扎根:為轉型社區立起“主心骨”
村改社區剛“農轉居”時,普遍面臨“居民身份轉了但習慣沒轉、小區建起來了但管理跟不上”的困境;老舊小區則因設施老化、物業缺位,治理矛盾突出。破解這些難題,嶗山區首先從“建組織、強核心”入手。
在康城小區——這個曾經電梯頻繁“罷工”、公共收益成“糊涂賬”的“問題小區”,重組后的業委會黨員占比超80%,退休老黨員于通海既任業委會主任,又當選小區黨委書記,實現“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這種模式在全區推廣后,194個業委會中黨組織覆蓋率達100%,15個村改社區更是全部建立“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集體經濟組織”的“四方共治”體系。
組織建起來,作用更要活起來。臥龍山莊小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去年居民反映主干道年久失修,小區黨支部當天就組織黨員代表、樓長召開“馬扎議事會”,兩周內便將道路維修列入為民辦實事清單。截至目前,嶗山區已在村改和老舊小區建立黨群服務站185個,218個小區黨組織成為破解治理難題的“主心骨”。
機制破題:編織共治共享“一張網”
面對村改社區居民最初對業委會的不信任,于通海帶領團隊用一個月走訪梳理出82項難題,從追回70余萬元公共收益,到將亂菜地改造成“植物課堂”,樁樁實事重建了群眾信任。這背后,是嶗山區構建的“三方協同、管執聯動”治理機制在發力。
15個村改社區依托這一機制,化解了回遷房分配、集體資產處置等矛盾300余起;蒙地卡羅等老舊小區則通過該機制,順利推進加裝電梯、管網改造等民生項目。同時,“周六說事”“議事長廊”等279個議事平臺下沉小區,讓村改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僅去年就收集并解決群眾訴求2100余件。
2025年3月以來,嶗山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檢查村改及老舊小區197個,處罰違規物業18家;市場監管局查處亂收費問題1起,罰款5萬元;消防救援局整改消防隱患9處。政企、村社、干群擰成“一股繩”,讓曾經的“治理盲區”變成“監管熟地”。
精準施策:分類定制“幸福方案”
治理好不好,關鍵看“對癥”準不準。嶗山區針對村改社區、老舊小區、新建小區的不同特點,開出“分類藥方”,確保長效治理落地見效。
對于15個村改社區,重點發揮集體經濟“反哺”作用。通過引導村集體將部分收益投入小區綠化、養老設施建設,解決回遷居民“后顧之憂”。某村改社區利用集體資金建成老年食堂,每餐3元的惠民價格讓200余名老人受益。同時,推行“德信銀行”積分制,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可兌換生活用品,僅半年就帶動1200余名村改居民加入治理隊伍。
針對119個老舊小區,“改造+管理”同步推進。在完成硬件改造后,通過“大物管”模式整合零散小區,引入專業化物業;對無物業小區,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自治管理小組。截至2025年10月,老舊小區物業覆蓋率從去年的65%提升至81%,公共資源整治率達89%,排查出的75處問題社區用房已整改70處,23處共有設施問題整改22處。
此外,嶗山區“物管先鋒培訓學院”已開展培訓1萬余人次,培育市級以上“紅色物業”示范項目20個,數量居全市第一;出臺《業委會選舉工作規程》《物業選聘指引》,近兩年淘汰不合格物業23家,推動30個小區實現“服務與收費率雙提升”。
如今的嶗山區,村改社區里,曾經的“臟亂差”變成了“綠凈美”;老舊小區中,“糊涂賬”變成了“明白賬”。從康城小區花18.89萬元搞定28萬元的電梯維修,到臥龍山莊兩周解決道路難題,黨建引領下的“紅色物業”正讓治理效能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隨著15個村改社區轉型深化與老舊小區長效治理落地,嶗山區正繪就一幅“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園新圖景。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黃元暉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