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青版財經小記者來到位于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118號的青島市翰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基地,參加了一場以“黃河流域非遺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活動。
小記者合影留念。
作為這次活動的舉辦地,青島市翰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基地不僅串聯起高爾夫球場、嶗山區馬家露營地服務中心等多元空間,更以“數智化+新質生產力”為引領,通過“守藝、傳藝、創藝、學藝、用藝、展藝、弘藝”的七藝貫通模式,讓非遺的魅力在新時代煥發,也為小記者搭建了一座連接運動活力與文化傳承的橋梁。
青島國際高爾夫職業教練王芳向小記者介紹了球桿。
青島國際高爾夫職業教練劉柱向小記者介紹了揮桿要領。
活動當日上午,小記者首先來到高爾夫球場。青島國際高爾夫職業教練王芳、劉柱先是細致講解了球場的設計巧思與不同球桿的特性,再到推桿的細膩控制,每個知識點都搭配實物演示。
教練一對一指導小記者。
隨后的“實戰教學”里,他們俯身糾正小記者的握桿手勢,連站位角度、視線落點都一一拆解。在調整與嘗試中,小記者不僅嘗到了運動的快樂,更慢慢領悟到這項運動所要求的專注、耐心與百折不撓的韌勁。
小記者聽梁師講多肉植物。
一座800㎡的玻璃花房映入小記者的眼簾。這里的梁老師向小記者細致講述著每種植物的類別特性與保護故事。這里堪稱一座微型植物王國:眾多多肉植物組成立體生態畫卷——擬石蓮屬的葉片似染了晚霞的胭脂,肉錐屬的“燈泡”在光影中顯露出細密如血管的紋路,塊根植物則像沉穩的古老星球靜立其間,“南非蜥蜴皮”變異出龍鱗般的奇特紋理。
小記者還走進基地內的TK露營地。目前,該營地登頂多款關于青島旅游方面的手機APP收藏榜、人氣榜、團建榜、燒烤榜等。
小記者在TK露營地游玩。
一進營地,大家就被錯落有致的帳篷和大片草坪所吸引。不遠處的秋千區成了第一個“打卡點”。小記者排著隊坐上秋千,隨著微風蕩起,笑聲灑滿了整個營地。最讓人興奮的是營地中央的水池。小記者換上涼鞋沖進水里,有的踩著水花追逐,有的舉著水“作戰”,清涼的水珠濺在臉上,夏日的炎熱瞬間消散。
金塔拉用馬頭琴演奏了《萬馬奔騰》。
白代弟演唱了《把你帶回我的草原》。
午后,小記者與家長們相聚在獨具風情的蒙古包內,一場草原文化盛宴悄然開啟。悠揚的馬頭琴聲流淌而出,還有歡快、熱情奔放的蒙古歌謠,大家在歡聲笑語中沉醉于濃郁的民族風情,為這場研學之旅添上了一抹熱烈而溫馨的色彩。
在短暫的休息后,下午的研學課程正式開始。青島音樂家協會聲樂協會會員、青島市演講與演唱協會理事、第二屆(國際)唱片華語大賽青島賽區“最佳歌手”獎高璐,帶著她的非遺歌曲《傳承》,為小記者帶來了一場融合音樂與文化的精彩講座,用歌聲傳承非遺,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文化之窗。
高璐向小記者展示了非遺歌曲《傳承》。
“青島的風里藏著歌聲,非遺的故事里住著時光?!碑敻哞吹纳ひ粼诮淌翼懫饡r,臺下的小記者瞬間安靜下來。演唱功底早已得到認可的高璐,這次講座更想讓小記者了解的是非遺背后的故事。“《傳承》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我對青島本地非遺項目的走訪?!彼告傅纴?,“那些老藝人堅守著傳統技藝,這種精神讓我深受觸動,于是便有了這首歌?!彪S后,高璐現場演繹了《傳承》。她的歌聲悠揚婉轉,仿佛帶著小記者穿越時空,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山東省京劇大賽金獎得主、北海之聲藝術團業務團長、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會員徐妍為小記者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京劇講座,帶領大家走進國粹的世界。
小記者通過視頻了解京劇文化。
徐妍展示京劇里的“水袖”動作。
講座伊始,徐妍介紹了京劇的起源:“京劇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間,由徽劇、漢劇等地方戲曲融合而成,是我國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談及京劇角色,徐妍用“生旦凈丑”四字概括:“生是男性角色,分老生、小生等;旦是女性角色,有青衣、花旦等;凈角俗稱‘花臉’,多為性格鮮明的人物;丑角則負責喜劇效果,臉上常畫小塊白。”她模仿不同角色的臺步,引得小記者紛紛模仿。隨后,徐妍詳解京劇臉譜:“紅色代表忠義,如關羽;黑色象征剛直,像包公;白色多為奸臣,比如曹操。”最熱鬧的環節當屬唱《說唱臉譜》。徐妍先示范演唱,字正腔圓的唱腔搭配俏皮的動作,瞬間點燃現場氣氛。
沙盤游戲學會創始人呂金虎在向小記者介紹沙盤游戲。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青島沙盤游戲學會創始人、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文化教育專委會主任呂金虎,一邊帶領充滿好奇心的小記者整理著沙盤、沙子、沙具,一邊和大家交流著,他微笑著說:“沙盤游戲可以創造出我們的心靈花園。”陽光灑在沙盤和各種各樣的沙具上,金色細沙泛著溫暖的光澤,一場別開生面的沙盤游戲體驗課,就此拉開序幕。
青島沙盤游戲學會會長史玉華陪伴引領9名小記者做了一次團體沙盤體驗。
作為青島市教育局聘任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呂金虎深知“體驗感”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在簡要地給家長和孩子們講完沙盤游戲基本知識和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后,便由專業沙盤游戲咨詢師、青島沙盤游戲學會會長史玉華陪伴引領9名小記者做了一次團體沙盤體驗,9名家長作為“觀察者”參與其中。在創造沙盤世界的過程中,參與者的意識和無意識在對話,起初的觸摸沙子、感受沙子,擺放沙具時會心的微笑、困惑的眼神、興奮的揮手,都自有其特殊意義;等到“講故事”環節,每個人充分地表達,揭開了沙盤世界的“謎底”,大家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興奮和快樂,還有心靈深處的觸動和覺察,特別是那貼心的女兒對職場辛勞的爸爸的牽掛,讓所有人紅了眼眶……體驗結束后,參與活動的家長們紛紛與兩位專家交流起來,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沙盤游戲確實太神奇了!呂金虎指出,沙盤游戲是文化內涵非常深厚的有療愈意義的游戲,無論對兒童青少年還是成人,都有促進心靈成長的積極作用。
畢清花在向小記者介紹手工制作方法。
“看這虎頭帽上的王字,要繡得剛勁有力,才顯老虎的威風!”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促進會副會長、青島市翰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主任、副教授畢清花手持一頂色彩艷麗的虎頭帽,向圍坐的小記者講解著。
在認真制作手工的小記者。
進入體驗環節,小記者躍躍欲試。畢清花耐心指導大家:先用棉布包裹一次性杯子,用專用膠水固定成籃身;再用布裁剪出圓眼、彎眉、三角鼻等老虎五官。剪耳朵時弧度要圓潤些,這樣更顯虎頭的憨態。她穿梭在孩子們中間,不時俯身調整大家的剪裁角度。當孩子們將成型的五官粘貼到籃身上,一個個呆萌可愛的虎頭小手提籃漸漸成型。這場由畢清花帶來的非遺課,不僅讓小記者們學會了制作工藝,更讓他們感受到傳統布藝中蘊含的文化溫度。
“這七根弦承載著三千年的文化,古琴就是音樂的《易經》?!惫徘傥幕瘋鞒腥烁邜倻B面對一群小記者,展開了一場生動的古琴文化之旅。
高悅淏在介紹古琴的制作方法。
高悅淏在指導小記者彈古琴。
高悅淏指著面前的古琴介紹,制作一床古琴需經選材、造型、髹漆等幾百道工序,最快時間需要一年制作出來!“好琴要‘三分做,七分養’,每一步都藏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闭劶肮徘偬攸c,高悅淏強調其“清、和、淡、雅”的音色,“它不像其他樂器追求華麗,而是用泛音、散音、按音的變化,表達天地人三才之道。古人撫琴不僅是修身,更是養生,這正是‘樂療’的智慧。隨后,他手把手教小記者彈奏《笑傲江湖》片段,從基礎的“挑、勾”指法到節奏把控,讓小記者在弦音中感受武俠豪情。
夕陽為翰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基地鍍上一層暖金。一天的活動中,小記者不僅了解了高爾夫運動,觸摸到了黃河流域非遺文化的斑斕肌理,更在心中播下了熱愛傳統、守護文化的種子。當這些種子在時光里生根發芽時,便是對“傳承”二字最生動的詮釋。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