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青島前海一線,一輛車身流動著金色光芒的6路線“555”號公交車緩緩駛過匯泉灣畔,發光字體“一條傳承百年的線路,一條勞模輩出的線路”在深藍夜幕中格外醒目……這不僅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方式,還為城市的夜晚經濟繁榮與文化傳播注入了新鮮活力。
今年7月,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將6路線“555”號勞模車全新改造為“黨代表主題車廂”發光巴士。車身以光影技術勾勒出百年線路脈絡,車廂內部則集中展示6路線4位黨代表的奮斗足跡。
這輛穿梭于城市脈絡中的公交車,搭載的不僅是乘客,更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與一種精神的傳承。從1933年第一聲汽笛響起,到五位全國勞模的誕生、400多項榮譽的積淀,6路線的故事已然鐫刻在流動的城市風景線上。
城市記憶的流動載體,從“青浮線”到“發光巴士”
在青島公交史上,6路線的誕生可追溯至1933年開通的“青浮線”。這條從大窯溝發往中山公園的線路,成為青島首條前海一線的公共交通線路。
1951年4月,經歷戰火中斷的線路重新開通。四年后的1955年4月15日,共青團青島市委為其授予“青年服務線”稱號,也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條“青年服務線”,這是6路線獲得的第一個市級以上榮譽,也是6路線歷代職工一直珍視并引以為豪的榮譽。
上世紀70年代,乘客在大窯溝車站排隊乘車。
20世紀80年代,青島30多條公交線路中,6路是唯一的沿海公交線。據全國勞動模范、原6路線駕駛員張麗霞回憶說:“在中山公園站點,售票員拉根繩子就能賣票,5分錢一張車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日均客流超2萬人次。”當時,乘客們喊著“1、2、1”的口號往上擠的盛況,成為老青島人的集體記憶。
上世紀80年代,行駛在中山路的6路車。
如今,6路線雖已延長至泰山路益都路站,但那份“服務至上的基因”始終未變。2020年,線路全線更換為純電動公交車,而最新的“555”號勞模車,更以“發光巴士”的形態,將百年歷史與時代精神完美融合。1988年,行駛在中山路上的6路“大通道”公交車。
黨代表車廂的時代敘事,從歷史檔案到光影體驗
此次改造的“555”號發光巴士,在車身設計上采用金色光帶勾勒線路輪廓,車廂變身為獨具特色的“黨代表主題車廂”。這一創意源于6路線深厚的紅色基因——自1992年以來,這條線路已走出四位山東省黨代表,成為黨代表履職為民的重要陣地。記者步入車廂,一片紅色映入眼簾。車廂后方的黨徽標志莊嚴肅穆,車廂內設置了歷屆黨代會知識普及、六路線四位省黨代表事跡介紹等模塊。車頂的星空頂設計,以LED燈帶模擬青島百年前的星空,呼應“百年線路”主題。
1955年,6路公交線榮獲青年服務線。
“主題車廂還是流動的勞模精神課堂。”6路現任班組長周群松介紹。2023年從師傅王艷手中接過方向盤的他,親歷了勞模車從服務標桿升級為教育載體的過程?!拔覀円寗谀>窨吹靡姟⒚弥??!?/p>
精神傳承的接力棒,從淬煉初心到創新服務
勞模精神在6路線扎根生長,離不開多年的傳承。那面傳承了70年的“青年服務線”旗幟,歷經23任班組長接力傳遞,每次交接都是一次精神淬煉。這輛“555”號勞模車,歷經多年的傳承,接過的是為民服務不變的初心。
周群松安裝“提示鈴”
“2023年接旗時,師父說線旗是鏡子,照的是初心?!敝苋核芍两裼浀脙x式的莊重——他不僅接過旗幟,更接過了為乘客創造美好出行的使命。這位80后班組長將創新精神注入十米車廂。2023年初,他在車廂中后方安裝三個呼叫鈴,提出“您響鈴,我響應”的服務口號,幫助特需乘客解決在車廂內乘車不便的難題。2023年底,他又推出“便民服務板”,每日更新天氣預報、站點調整等信息,為老年乘客和游客提供貼心服務。去年,周群松將呼叫鈴創新升級至2.0版本——在車門處加裝開關門提示鈴。“叮叮?!钡那宕噔徛曈行嵝蚜寺犃^弱的老年乘客,降低上下車安全隱患。
幾十年間,車廂的硬件在升級,服務的創新也從未止步。從呼叫鈴到提示鈴,從服務板到響應機制,周群松用一個個微創新不斷擦亮“555”號勞模車的底色,將“誠載美好”的文化理念,化作十米車廂內可觸可感的溫度。
當555號車駛過青島老城區,車身兩側的發光字在夜色中劃出明亮軌跡。近百年的公交線上,新一代公交人正以創新服務續寫勞模精神新篇章,讓這輛“發光巴士”成為彰顯青島城市精神的流動名片。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