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青島市“無廢城市”建設的工作進展,展現了青島市在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探索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新路徑上的系統布局與顯著成效。
精細布局,筑牢“無廢城市”建設根基
“無廢城市”建設是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青島市錨定“走在前、挑大梁”的目標,通過精細化的管理,為“無廢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組織架構上,青島市創新構建了“1+11+N”的建設框架,形成了市級統籌規劃、11個區市(含高新區)聯動落實的“市級引領、區市共創”協同格局。
制度管理上,青島市率先制定了“無廢細胞”管理規程,出臺了16類涵蓋學校、社區、景區等場景的建設指南。同時,創新推出“無廢島嶼”建設清單,并組建專家團隊,聯合教育、文旅、衛健等部門,將“無廢”理念深度融入教學、醫廢監管、景區管理乃至“無廢啤酒節”等多元場景。
任務落實上,依托《青島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標和任務清單》,通過數字賦能和季調度、年評估機制,建設工作有序推進。目前,60項建設指標中已有54項達標,62項重點任務已完成58項,并在全省首次評估中獲得“好”的優異等次。
“三化”并舉,全面提升固廢治理效能
青島市聚焦工業固廢、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領域,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核心,全面提升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
在“減量化”方面,青島市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打造了67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和1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新建民用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在農業領域,推廣科學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超90%。全社會已建成952個“無廢細胞”,從社會最小單元踐行綠色理念。
在“資源化”方面,青島市成功入選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構建了城鄉三級回收體系,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6%以上。綠色建材一體化交易監管平臺累計交易額突破65.02億元。智能回收機已覆蓋9個區市的1097個小區,惠及260萬余居民。
在“無害化”方面,在全國率先建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數字化監管系統,集中處理率達100%。通過衛星遙感、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電子轉移聯單等措施,嚴守環境安全底線。
強有力的支撐體系是保障。 2024年,市政府采購節能節水產品和環保產品占比分別高達95.5%和82.5%。金融支持力度空前,全市“無廢城市”相關綠色貸款余額達476.5億元,較基準值增長289.9%。
示范引領,塑造“無廢青島”特色樣板
在夯實基礎的同時,青島市注重以數字賦能和創新示范,打造具有青島特色的“無廢城市”建設樣板。
數字賦能智慧管理。 青島市率先建成“無廢城市”智慧管理系統,基本實現固體廢物數據“一張網”,并搭建了“無廢細胞”全流程管理和公眾參與平臺。
創新示范多點開花。 全市挖掘整理了31個典型案例,包括廢舊家電回收一體化、建筑垃圾“零碳工廠”、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無廢島嶼等。特別是在全國率先探索汽車制造領域“無廢供應鏈”建設,并推進全部4A級以上景區完成“無廢景區”建設,形成了多領域的示范引領效應。
共建共享營造氛圍。 青島市發布了“無廢城市”建設品牌形象,圍繞世界環境日等主題開展了110余場線上線下宣傳活動,并通過志愿服務推動“無廢”理念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共建、共治、共享”的“無廢青島”氛圍日益濃厚。
【焦點問答】
· 關于“無廢細胞”建設:
青島市“無廢城市”專班負責人呂海峰介紹,青島市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分類推進和廣泛宣傳,已累計完成952個“無廢細胞”建設。其中,青島伊克斯達的“無廢工廠”案例入選聯合國環境署典型案例,靈山島“無廢島嶼”和“無廢啤酒節”等特色創新,讓“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 關于建筑垃圾治理:
青島市城市管理局環境衛生管理處處長劉媛媛表示,青島市通過健全法規、強化全鏈條管理,構建了資源化利用、回填、分揀“三位一體”處置格局,年處置能力超1億噸。“十五五”期間,將重點健全源頭核準機制、加強智慧監管、持續整治亂倒亂卸,全力推進建筑垃圾的“三化”治理,打造“青島經驗”。
· 關于二手商品流通:
青島市商務局一級調研員尹起新指出,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青島已形成“一區一特色”的循環生態,擁有30余處舊貨市場和5處現代化產業園。頭部企業如轉轉、萬物新生集團紛紛落戶,2024年二手商品年交易額約200億元。青島正通過“產業筑基—龍頭引領—標準護航—數字驅動—政策賦能”的全鏈條創新機制,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貢獻“青島方案”。
【下一步展望】
發布會透露,青島市將持續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全面完成現階段目標任務,并統籌謀劃“十五五”實施方案。未來將著力完善標準制度體系,提升固廢利用處置能力,加大綠色金融支持,構建全民參與體系,逐步實現“無廢城市”由“建設”向“建成”過渡,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國瑾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