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文明的紐帶,更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從古代“觀潮聽浪”的樸素智慧,到如今“探海測洋”的科技跨越,人類對海洋的認知與利用始終與科技變革同頻共振。當前,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正以跨界融合、重點突破的磅礴力量重塑世界。于9月8日在青島開幕的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聚焦國際視野下的海洋AI戰略機遇,探討如何以人工智能賦能海洋產業發展,擘畫“海洋+AI”新藍圖。
當智能浪潮奔涌入海,青島催生了“海洋+AI”的全新動能——推動海洋觀測從經驗依賴邁向“數據驅動”的精準預判,讓深海探索因智能裝備而不再遙不可及,更讓海洋治理與決策在科學算法的賦能下變得更加高效與智慧。“人工智能+海洋”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打開未來藍色經濟新空間的關鍵鑰匙。
作為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支點,青島在海洋科技與產業融合方面成就顯著。青島不僅引領了全國“藻、蝦、貝、魚、參”五次海水養殖浪潮,更在超大型海洋裝備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海葵一號”“國信1號”等大國重器相繼投產,標志著我國躋身世界深海裝備建設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公認的16個海洋創新藥物中,有2個源自青島。此外,全球最大規模的深遠海科考船隊在此集結,深海三大國家平臺建設也取得實質性進展。從首套海洋立體觀測系統的建成,到海洋大數據平臺的持續升級,青島始終站在海洋科技基礎設施的前沿;從產學研用創新聯盟的組建到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的落成,青島不斷打通從技術到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從智能船舶巡航深藍,到水下機器人探秘深海,從海洋大數據精準預測潮汐,到AI算法守護生態安全,人工智能與海洋的深度融合,正持續激活這座城市的“藍色基因”。
在“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推動下,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逐年攀升,近五年年均增長率超過8%。2024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513.2億元,總量穩居全國第三,位居沿海同類城市首位,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和30.6%,占本市GDP比重達33%。目前,青島正在研發、應用和優化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達34個,“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體系持續完善。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聯盟在本次論壇上啟動后,將進一步集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技術等方面資源,推進海洋產業和人工智能融合創新,聚力打造引領性、可復制的“青島樣板”。
智匯瀚海,青島正以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之姿,在一系列高光成就中繪制出一幅從“蔚藍”駛向“未來”的宏偉藍圖。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國瑾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