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這座依海而興的城市里,船舶的汽笛聲與海浪的節拍交織成獨特的樂章。作為中國重要的航運樞紐,經由青島的船舶穿梭于全球航線,承載著貿易與夢想。然而,在這片繁榮背后,船舶設備的維護與安全始終是船東心頭沉甸甸的責任。
如同生命離不開心跳,航運業也離不開船舶設備的穩定運轉——船舶維護,這是海上“血脈”的守護者。二十載服務歷程中,青島儒海船舶親歷了無數因突發故障引發的午夜搶修。切膚之痛,讓青島儒海船舶深刻體悟到行業的核心訴求:“事后維修”模式已難以支撐現代航運發展,航運安全亟待從被動搶修向主動防護升級。
船舶問診之難
船舶服務業作為海運業的血脈,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而突發性機械故障猶如懸在航運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據行業統計,單次計劃外停機可引發日均5萬至8萬美元的運營損失,更潛藏安全風險與合規壓力。
不僅如此,全球跑海運的“船的”平均“年齡”已超過15年,相當于人類步入中年。“老船就像老伙計,零件磨損、功能退化是常事。今天修個閥門,明天換個泵,維護需求一年比一年多。現在花在設備維修上的錢,比五年前漲了近三成。”儒海船舶副總裁吳肖嬋向記者算了一筆賬。
最令航運業憂心忡忡的,當屬船舶毫無征兆的“突發重癥”。“以冷藏集裝箱船為例,一旦航行中關鍵設備突發故障導致停航,每日損失至少5萬美元,甚至高達10萬美元。船員安全、貨物保鮮、船期延誤——所有風險,皆系于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故障。”吳肖嬋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傳統維修方式如今恰似生銹的扳手,越來越擰不動新問題了。“以前靠師傅帶徒弟,定期拆開機器檢查,就像憑感覺給人把脈,往往發現問題時零件已瀕臨報廢。有時候修得太勤,冤枉錢花了不少;有時候又修得太晚,小毛病拖成大麻煩。”她向記者解釋道,船東因此常陷于兩難境地——維保成本與安全風險難以兼顧。
更棘手的是引發的連鎖反應。“機器一壞,不僅要付維修費,船期耽誤了要賠貨主錢,要是違反了IMO的規定,還得交罰款。曾經有艘集裝箱船在印度洋出現了故障,光這三項損失加起來,夠買半艘新船的發動機了。”吳肖嬋向記者感慨道。
現在的船舶維修,就像給高速行駛的汽車換輪胎,既要保證安全,又不能耽誤趕路,整個行業都在等著新辦法來破局。儒海船舶在思考中探索:如何用科技守護這片深藍?
從“被動維修”到“未病先治”
從憑手感擰動螺絲,到用數據守護深藍,變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對安全的執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儒海船舶歷經三年協同攻堅,聯合研發了D-VesselKeeper藍鰭船舶管理平臺——船舶智能運維系統(PHM),以人工智能技術為航運業注入新的智慧。
智能運維系統如同一位全天候的“船舶問診人”,通過整合多源數據,實時監測柴油機、發電機等關鍵設備的健康指標,提前預警潛在問題,并提供維護建議,讓維護從“救火式”轉向“預防式”。
“加裝智能運維系統后,某艘18萬噸散貨船運維效率提升10%,年節省人力成本10萬元,避免了因突發故障導致的數十萬元停運損失。”吳肖嬋向記者娓娓道來。儒海研發團隊持續優化算法,嚴控預警精準度。在安裝調試期間,工程師們駐守船廠,不遺漏任何異常數據。當該船舶再次出航時,工具箱里多了臺不起眼的平板電腦。在這臺平板電腦的系統界面上,柴油機各部件的健康指數像交通信號燈般實時變換。當船行至半路時,屏幕突然彈出黃色預警:經過實時油液監測,活塞環磨損度已達閾值。
“按傳統檢修周期,這至少要三個月后才會被發現。”吳肖嬋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有了“治未病”式提前預警,船員們才趁靠港間隙更換活塞環,避免了由于活塞環磨損而可能引發的曲軸箱故障。
在能耗數據的改善上,智能運維系統也是可圈可點。根據船舶自身特點,系統為該船定制的專屬個性化節能方案,使這艘老船的CII評級從D級躍升至B級。正是憑借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PHM系統才得以成為船舶安全航行的“智能護盾”。
以創新引領未來
隨著暮色降臨,記者站在PHM系統運維中心的大屏幕前可以清晰看到,偌大的顯示屏上,船舶的智慧運維數據正在跳動,如星河般閃爍。
當PHM系統的綠色指示燈在全球商船隊接連亮起,映入眼簾的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碩果,更是航運安全防線的重塑。每一次減少非計劃停航,都意味著萬噸原油精準抵達煉廠;每一次精準預警,都在守護船員的生命安全;每提升1%船舶能效,便能減少數百噸年度碳排放,為綠色航運注入一份堅實動力。
奮楫深藍,向海圖強。這家把“治未病”理念裝進鋼鐵巨輪的企業,其未來藍圖正沿著海岸線徐徐鋪展。可以照見的是,PHM系統的預警信號將像燈塔般照亮更多海域,綠色節能方案會讓每艘船的航跡都成為流動的環保宣言。透過一組組躍動的智慧運維數據,終將見證更宏大的圖景——當“更安全”的船舶穿梭于島鏈之間,“更綠色”的尾流輕撫珊瑚礁盤,“更智能”的運維網絡覆蓋五大洲港口,“更美好”的深藍夢想便不再是遠方的航標。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