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嶗山文化藝術講堂在青島市嶗山區市民文化中心舉辦。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以《在“快時代”做一名“慢智者”——人文閱讀與終身成長》為主題,用跨學科的視野與人文關懷為當代人尋找精神錨點。在這個被算法所裹挾的“快時代”里,這場演講為我們摁下了暫停鍵,引領我們在喧囂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與智慧,成為擁有清醒認知的“慢智者”。
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以《在“快時代”做一名“慢智者”——人文閱讀與終身成長》為題作演講。
精彩觀點分享:
這個時代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快”。我們今天的生活仿佛“著魔”一般,大人小孩皆深陷其中,不停地奔忙。而我自己的體會是,在人生中一些特別關鍵的時刻,需要慢下來。因為一個人在快的節奏里是非常單向的,要盯著一個目標拼命跟上去;但是如果慢下來,我們就能感受自己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所處環境的不同側面,能夠收獲一些新的觀察和體會。生活需逐步展開,如此方能主動觀察,擁有更多體悟的空間。
今天的人們,在“快”中遇到的坎兒太多了。首先是在快速變化里面,人的成長不足。著名的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將生活描述為“流動的現代性”,他認為,在流動的現代性中,萬物瞬息萬變,人們看似生活豐富多彩,實則內心愈發封閉。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就需要停下來看一看。孟子說“盈科而后進”,如同水流需先填滿坑洼后才能繼續前行,強調了循序漸進與夯實基礎的重要性。
其次,人們還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陌生,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另一方面是人與社會之間的陌生。因為當前社會瞬息萬變,我們作為一個接受者、消費者,不能完全知道外部的變化。所以一個人在社會轉換里,尤其是精神層面,需要加強自己的抗壓性,加強自己的耐力。在遇到很多坎時,實際上我們是扛住過去的,而不是想明白過去的,因為想明白需要的是時間,而人們往往停不下來。
人類發展有三大要素:知識、工具、認知。現代人面臨的另一個大問題是認知“黑箱”無處不在,外部信息悄然滲透至潛意識,讓人誤以為是自己的想法,實則是精心設計的植入。要順應社會潮流,要考個好大學,要找個好工作,要買個房子,要成個家……諸多源自外界的追求,被內化為標準,仿佛成了自我意志,實則不然。
現場觀眾認真聆聽演講。
生活有兩個動力:一個是目的動力,一個是過程動力。一旦過程動力消逝,人們便急于奔赴下一個目標。須知,人生之目的遠少于過程,若僅有目的而無過程,人生將索然無味。
簡·雅各布斯的著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指出,美國的城市建設的弊端之一是高架路,為了解決通勤上班的問題,人們從郊區高架路直通進入商務區寫字樓,而這個過程里,失去了彼此間在城市里的交互機會;另一個弊端是高層建筑,高層建筑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四季,就在一個“盒子”里,跟自然是隔絕的,而平房的院子里面有草木,有季節變化,有風的流動。美國社會學家做過一次調查,發現高層建筑中成長的孩子,其平均智商較平房成長的孩子低3個百分點。
前年有人做過一個社會調查,75歲以上的中國老人最后悔的是什么?老人們回答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最后悔年輕時不懂得珍惜身體,現在明白該怎么活了,身體卻跟不上了”“這輩子沒有選好自己的生活伴侶”“這輩子有沒盡全力做好某件事的遺憾或者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遺憾”。
所以,人應學會珍惜,而“慢下來”是對自己最大的珍惜。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停一停,想想自己活得對不對、好不好,工作是不是自己熱愛的,對象是不是合適的。高質量的生活,需保留至少三成的自我懷疑,不斷審視當前的生活方式與工作,確認它們是否真正源自內心的熱愛。
我在復旦大學給剛入校的新生上課,第一節課我跟大家說:“在座的各位,今天是你們中大多數人的人生最高光時刻,你們在同齡人里,獲得這么好的成績,這就是你們的人生高峰了,大多數人未來的生活都是普通人,接下來好好想一想,怎么把這輩子過成一個優秀的普通人。”我們每個人都應深思,當前的追求是否契合內心,慢下來正是為了自我審視,做出明智的判斷。先有認識,再有行動,才能有很大的改變。人一定要有勇氣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
現場精彩問答:
觀眾:孩子們小學、初中、高中這十幾年是成長階段非常重要的時間,怎么才能在快節奏的學習中,讓孩子們在生活體驗方面做一個“慢智者”?
問答環節。
梁永安:最好的父母,是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同學。對父母來說,這個時代是特別需要再學習的,因為發展很快、變化很大。我一直倡導家長利用周末時光,帶著孩子走進郊區、田野,親眼看見這鮮活的世界,感受萬物有靈。通過培養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力,我們能避免他們將世界視為單純的資源或工具。家長要在課堂之外做孩子的同學,一同重溫童年,共同探索萬物的奇妙。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隋淼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