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財金專訊(記者 李明國) 近半年來推動A股不斷走出反彈新高的滬港通昨日正式交易,兩地資本市場卻同時遭遇了高開低走“見光死”的尷尬——內地滬綜指高開近30點后一路下滑,尾盤以微跌5點報收;香港恒生指數早盤也高開近1%,收盤時則跌破24000點,跌1.21%報收23797.08點。
從首日交易情況看,滬港通開通首日,滬股通較為受捧,截至14:00,當日130億元額度已用盡,港股投資者參與踴躍,不過距市場預期的額度遭秒殺相去甚遠。而截至港股收盤,港股通當日105億限額還有余額87億元,僅消耗18億,剩余約83%,從整體額度來看,滬股通交易量高港股通7倍有余。
滬綜指或將回探2400點
受滬港通正式開通提振,昨日兩市雙雙大幅高開。滬指再創反彈新高并上2500點。盤中兩市跳水回落,隨后展開震蕩整理,盤面上,京津冀概念、核能核電、傳媒、汽車、燃料電池、風沙概念領漲;銀行、保險、電信運營、券商等跌幅居前。截至收盤滬指報2474.01點,跌4.81點,跌幅0.19%。成交量1993億元。深成指報8283.80點,跌43.10點,跌幅0.52%,成交量1550億元。
板塊方面,運輸設備板塊走強,收盤飚漲3.27%,軟件服務板塊走勢強勁,終盤漲2.58%,居漲幅榜第二位。傳媒娛樂板塊大幅上漲,個股幾乎全線飄紅,終盤大漲2.58%,位居漲幅榜第三位。此外,互聯網、半導體、元器件和次新股等板塊強于大盤;保險行業、證券行業和銀行行業等板塊弱于大盤。
萬聯證券青島營業部分析師趙勇認為,昨日滬港通交易首日A股下跌,利空來自兩方面:首先滬港通利好醞釀發酵已經半年,市場走勢已經提前反映,甚至部分個股漲幅已經很高,已經接近甚至超過H股估值;其次滬港通部分細則尚未完善,如內地投資者投資港股購售匯成本高達6%,這加大了投資者成本。趙勇指出,雖然滬港通對國內資本市場形成長期利好,但由于短期估值較高,且短期內流入資金有限,A股極有可能繼續震蕩整理,不排除滬綜指回探2400點的可能性。
從券商最新發布的報告來看,國內機構對滬港通成行后的市場大多冷靜對待,開始挖掘新的做多思路。瑞銀證券中國證券研究副主管、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發表最新“滬港通”報告稱,滬港通開通有望給A股帶來“有限正面影響”,加之上周五發布的稅后優惠政策,這些舉措有望進一步鼓勵海外資金進入A股,利好一些相對估值較低的優質藍籌,稀缺的股票。
陳李同時指出,滬港通作為國內資本市場開放的重要一步,但遠不是終點。一些重要指數公司,比如MSCI,將在明年再次討論是否將A股納入國際指數。
A股投資風格難改變
相較于昨日兩日3543億元的成交額,昨日滬股通130億元的額度可以忽略不計,國內資金的博弈主導了周一的市場走勢。從盤面上看,中小板、創業板個股漲幅明顯高于主板,而銀行、保險、證券、煤炭、釀酒等藍籌板塊普遍下跌,在利好“見光死”的傳統影響下,A股市場是否又要回歸“二八分化”的老路呢?
海通證券青島營業部分析師孔力前認為,技術面來看,中小板和創業板總體走勢依然被均線壓制,其上漲暫時以反彈看待,且其上漲還與臨近年底高送配預期有關。趙勇也認為,成長股畢竟已經漲了近兩年,在高估值的壓力下內部分化只會愈演愈烈,高增長個股受業績支撐仍值得持有,但大部分個股將回歸合理。
對于滬港通成行后A股投資風格會否發生改變這個市場熱議的問題,趙勇特別指出,滬港通不會對國內投資風格產生影響。從昨日滬股通130億元額度使用情況看,外圍資金極為理性,這從昨日香港資金買入的首只股票是伊利股份而非大肆炒作的券商等金融股即可看出——與在香港上市的蒙牛相比,伊利股份估值更低。
趙勇認為,現在外圍資金不會急于進入A股追高,更何況迫切希望進入A股的資金已經通過前期的RQFII達成目標。他預計1年內A股仍將延續既有風格,即便有改變也是在開放更多額度之后。孔力前也認為滬港通對A股投資風格的影響將是潛移默化的,例如在理念上以往炒小、炒新、炒高送配的行為可能會有所改變,更重視分紅。
在后市A股的投資機會上,島城兩位分析師也給出了各自的看法。孔力前認為,中期而言,在利率下行環境中,大盤股中高股息率價值股的優勢將顯現;此外,包括白酒、中藥等稀缺資源個股對滬股通投資者比較有吸引力。趙勇則給出了兩個細分的板塊:首先是上海本地股,這個板塊兼具多種投資題材,如國企改革題材、迪斯尼概念等;其二是汽車相關板塊,他認為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巨大,相關保養、維護企業市場潛力巨大。
□相關新聞
尷尬!港股通八成額度沒用完
周一港股高開后震蕩下挫,盤中維持弱勢走勢。午后,港股維持低位震蕩走勢,恒指跌逾1%。截至收盤,恒指報23797.08點,跌290.30點,跌幅1.21%;國企指數報10554.30點,跌27.21點,跌幅1.93%;紅籌指數報4380.68點,跌57.73點,跌幅1.30%。
滬港通開通首日,滬股通較為受捧,截至14:00,當日130億元額度已用盡,港股投資者參與踴躍。港交所稱,新的買盤將會暫停接受,賣盤則不限。而截至港股收盤,港股通當日105億限額還有余額87億元,僅消耗18億,剩余約83%,從整體額度來看,滬股通交易量高港股通7倍有余。
對此,香港匯業證券策略師岑智勇向記者稱,外資及香港資金早已對A股虎視眈眈,所以能一開通便入市,北向額度使用情況理想,與預期相當,估計是機構投資者帶動,昨日下午交易滬股通有可能額度不足。恒指早間出現恐慌性拋售,早市波幅近500點,現在投資者宜回歸理性,趁機買入基本面良好及估值吸引的股份作長期投資持有。
昨日上午,在港股通交易標的當中,漲幅居前的包括人和商業、波司登漲幅超過10%,雨潤食品、鳳凰衛視、神州數碼等漲幅居前,岑智勇認為,港股通標的中,漲幅較大的個股,都是一些在內地較有品牌知名度的公司,因此受到內地資金追捧。
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稱,開盤數分鐘滬股通額度就已經用了一半。目前來看,北向資金將主導滬港通,南向的資金量有待觀察,估計是較為慢熱,內地投資者熟悉港股有一個過程。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滬港通開通很平穩,很正常。市場交易過程中,在額度用完前就一直在考慮下一步怎么走,要把市場整體運作,所有的方方面面,在一段時間會有很多信息和數據后會有綜合評估,未來額度怎么處理會早日公布。
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顧頡判斷,滬港通的額度會持續放寬。他指出,目前的額度控制情況是,滬股通總額度3000億,每日額度130億;港股通總額度2500億,每日額度105億。所以,相信目前只是初步的試點,之后額度會持續放寬。 綜合
201411141518271404294997
20141114151820499348633
24年蓬勃發展 “滬港通”將成A股國際化重要一步
1990年12月19日,新中國開辦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交所,當日上午11時間,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镕基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周正慶等揭幕,半小時后前市收市時成交49筆,成交額近600萬元。經歷近24個年頭,A股已經成為一個日均成交額超千億的超級市場。
以2014年11月14日收盤數據為例,滬市成交1919億元;深市成交1515億元;創業板成交188.4億元,中小板成交563.6億元,合計成交額達4286億元。
24年的風風雨雨中,中國股市經歷了股權分置改革等多項革新,卻一直處于一種“自娛自樂”的封閉狀態。有市場分析認為,相較于世界第二的經濟體規模,中國的金融體系發展遠遠滯后于經濟,當前中國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比例與中國的經濟地位和股市總市值嚴重不匹配。以MSCI指數為例,目前A股在MSCI中國指數和新興市場指數中占比為0。
在今年4月份的“博鰲論壇”上,李克強總理談及資本市場改革時,他表示“將積極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當即引起極大的轟動。申銀萬國董事長李劍閣稱贊,滬港通表明中央政府對金融開放采取了一個非常進取的態度,這是李克強總理給香港的一個“大禮包”。還有媒體評論稱,滬港通是資本市場的“總理戰略”,也是國家戰略級的“重磅利好”。
中國申銀萬國證券市場研究部總監桂浩明認為,“滬港通”最大的意義就是通過實現市場的直接開放的方式,來推動并促進境內市場與境外市場的接軌。他強調,僅僅有“滬港通”還不夠,以后還需要有深港通,乃至滬深股市與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英國股市的互聯互通。到了那個時候,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就真正融入了國際市場,各種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弊端也就能夠逐漸被消弭,市場自然真正成熟起來了。
事實上,深圳證券交易所已將深港通提上議事日程。據證券日報報道,深交所也在積極申請深港通,希望能在2015年開通。此前,證監會曾明確表示,支持深港兩地資本市場加強交流與合作,未來在滬港通積累一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支持深、港交易所本著互利共贏原則,研究探索新的合作形式。
此外,香港證監會副行政總裁張灼華近日表示,香港證監會正努力推進中國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相信不久后可見成果,預計兩地基金互認將緊隨滬港通開通后推出。
在專家看來,隨著滬港通、深港通、內地香港基金互認陸續推出,A股納入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指數也指日可待,這也意味著全球資金將源源不斷地流入A股市場。
倒逼證券市場改革創新
在投資額度設置上,試點初期,對人民幣跨境投資額度實行總量管理,并設置每日額度,實行實時監控。其中,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05億元人民幣。
對于A股市場來說,“滬港通”開通后的雙向額度,相對于港交所和上交所的交易量和總市值而言可謂微乎其微的。但市場普遍認為,隨著國外資金入場,可以倒逼國內A股市場的交易制度、稅收制度、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和改革。
就交易機制來看,兩地最為明顯的區別是香港股票市場允許T+0交易,當日買入的股票當日可賣出,且次數不受限制,同時港股沒有漲跌幅限制、大部分產品都允許賣空交易。而A股則不允許T+0交易,主板設有10%、ST股設有5%漲跌幅限制,而且內地允許賣空的證券標的比香港少很多。
此外,香港證券市場的產品體系非常完整,除了股票外,擁有結構性產品、衍生權證、牛熊證、股票掛鉤票據、期貨及期權等。
中國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未來A股交易規則會逐步與海外規則對接,交易手段的豐富對于吸引資金和提升市場較低估值會有正面作用。試點初期,“滬港通”在市場聯接、額度、投資標的等方面均設有限制,未來這些限制有望逐步取消。
事實上,上交所已表示,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經具備了恢復T+0的條件。上交所指出,滬港通開通后,投資者的需求將對完善內地證券市場交易機制形成推動作用。上交所會配合監管部門積極推進對現有T+1交易制度的研究評估,在防控風險的基礎上開展試點。
促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整體金融改革輪廓呼之欲出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規模已突破一萬億。但是由于香港人民幣產品與投資渠道的缺乏,其中超過80%以存款憑證或活期存款的形式留存在銀行而非活躍在交易市場上。大量的人民幣存款最后又通過跨境貸款與貿易融資回流內地。
海通國際此前發布報告稱,沒有活躍的人民幣“體外循環”很難造就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更近一步,離岸人民幣市場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所在,其活躍程度與規模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民幣能否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走出去”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報告稱,隨著滬港通的推出,人民幣“體外循環”的弱勢將大大改觀。
“作為中國金融市場 的重大里程碑事件,滬港通創造出一種新的模式,讓人民幣首次大規模地成為國際投資貨幣。”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日前表示。他指出,而投資貨幣一旦形成,離岸人民幣市場將會活躍起來,匯率市場化的要求也會增加,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匯率產品和利率產品都將次第涌現,這對將來人民幣匯率和利率改革都是大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滬港通開通恰逢內地的金融試驗活動增加之際,上海去年設立了自由貿易區,與此同時在與香港毗鄰的深圳,也有在商業開發區前海設立經濟區的計劃。業內普遍共識是:“自貿區+滬港通”,將構建起人民幣資產池的雙向通道:賬戶通道與產品通道。
邵宇認為,長期來看,“滬港通”有利于鞏固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明確,同時兩地市場的打通,也可以被認為是中國向全球市場的開放。整體金融改革的輪廓和進程呼之欲出,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資本市場建設和資本賬戶開放都是其中應有之義,最終目標是參與全球貨幣競爭,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預計“十二五”結束前后,包括利率市場化在內的其中多數目標都將會提前實現。
首單交易“花落”伊利股份和長江實業
17日,滬港通開通儀式在上海和香港交易所同時舉行。伴隨兩個市場同時鳴鑼開市,滬股通和港股通首單交易“花落”伊利股份和長江實業。
17日上午9時3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共同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當日交易鳴鑼開市。這一鑼聲非同尋常——伴隨滬港通試點正式啟動,滬港兩地證券市場成功實現聯通,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邁入了新紀元。
自今年4月10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以來,滬港通試點歷時7個多月籌備,于11月10日正式獲批。
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開通儀式上致辭時表示,滬港通是資本市場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滬港通的構想來源于市場,順應了投資者的需求,是滬、港交易所敏銳把握大勢、勇于開拓創新、長期精誠合作的成果。在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完全實現可兌換的情況下,開創了操作便利、風險可控的跨境證券投資新模式。
肖鋼表示,滬港通豐富了交易品種,優化了市場結構,為境內外投資者投資A股和港股提供了便利和機會,有利于投資者共享兩地經濟發展成果,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的共同繁榮發展;有利于拓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增強我國資本市場的整體實力;有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
上海市市長楊雄在致辭時表示,滬港通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共同發展,鞏固上海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
“滬港通能夠順利開通,憑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上交所理事長桂敏杰說,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部署,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的任務目標,同時又恰逢上海自貿區建設深入推進的重要契機,為滬港通建設指明了目標和方向,這是“天時”;上交所和港交所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兩個市場同屬一個時區,規則、文化、習慣相互熟悉、彼此影響,為滬港通奠定了堅實的合作基礎,這是“地利”;滬港通提出后,得到了國務院的關注和重視,得到有關各方的支持和指導,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這是“人和”。
桂敏杰說,滬港通是國家開放戰略的一部分,也是我國資本市場新一輪高水平雙向開放的升級版,對上交所來說,更是朝著國際化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滬港通了,深港通還遠嗎?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黃少達、杜少軍)自4月10日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獲批開展,滬港通終于“修成正果”: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共同宣布,滬港通于11月17日正式開閘,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財政部等在一周內密集出臺政策,對滬港通涉及所得稅、營業稅和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QFII、RQFII所得稅,以及配股原則等予以明確,基本掃清了政策障礙。目前的“遺留問題”,主要包括T+1和T+0如何銜接,以及漲跌幅限制等,但從有關方面表態看,應該很快會有解決方案。
毋庸置疑的是,作為中國資本市場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滬港通的成功上線,絕不僅是兩地投資者能夠互相買賣股票,而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背景下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項重大改革,具有探路、試水的角色。因此,在滬港通的穩步、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改革必將延伸至深港通,并最終實現A股市場與港股市場的無縫對接,為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中國資本市場的全面開放打下堅實基礎。
而早在9月初,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就表示:“在滬港通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支持深港兩所進一步加強合作,深化和豐富合作的方式和內容,共同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并對深交所未納入試點做出解釋,即初期由滬、港交易所先行先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安排,有利于平穩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上海、香港兩地市場估值水平較為接近,滬港通對兩市場估值水平影響相對較小,有利于防范風險,確保試點平穩起步等。
深港兩地也一直在積極推動深港通事宜。一方面,廣東省6月發布的《關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建立‘深港交易通’系統,通過聯網交易等方式加速兩地證券市場融合”。而日前深圳金融辦副主任肖志家也表示,雖然目前深港通還處于研究階段,尚未進入報批流程,但正在全力推進,希望能夠在滬港通落實后盡快推出。
另一方面,香港方面積極性也頗高。最新的信息是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11月10日稱深港通會是“下一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被問及是否會研究深港通時表示,當下先著眼滬港通的平穩推出及安全營運,至于會否再建另一條橋市場可再作討論“肯定會再建別的橋”。
實際上,A股市場成立20多年來,有關上交所、深交所定位等頂層設計問題 始終是熱議的話題。目前來看,從中小板、創業板推出表明,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市場定位基本明確,即力求最終建立起類似美國主板市場-全美證券交易 所、二板市場-納斯達克市場等模式。其中,關鍵在于循環通道的暢通,只有真正建立注冊制背景下的能上能下、大進大出格局,A股市場才能完全打開大門,在全球市場搏擊風浪。而不論是滬港通,還是未來有望推出的深港通,都將以改革開放的方式倒逼中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改革的加速,在短時間內進一步完善自我,以更健康、更開放、更自信的姿態迎接挑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