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大阪世博會相關活動上,青島西海岸新區瑯琊鎮漁民劉樹杰分享了中國第一支海馬保育志愿隊六年如一日守護海馬家園的故事,感動全場。
“以前不懂什么是環保,眼看著沙灘、海底有了垃圾,捕魚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便開始呼吁大家保護海洋。”劉樹杰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漁民自主加入到海洋環保行列中,他這才真正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意義。
今年,劉樹杰主導的“基于海草床保護的生態趕海”公益項目,通過制定村民公約、繪制生態指南,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海洋生態保護行動,并成功助力瑯琊臺村入選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藍色市民社區”,成為公眾參與海洋保護的典范。
瑯琊臺村,東臨龍灣,南靠千古名勝瑯琊臺景區并因此而得名,是典型的沿海漁村。近年來,瑯琊臺村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強化與瑯琊臺景區的緊密聯動,保護性開發龍灣景區,重點發展以漁家風情為特色的民宿和漁家宴,每年舉辦“瑯琊祭海節”等文化節會活動,打造了以“山情海韻、瑯琊漁歌”為主題的濱海旅游帶,年均吸引游客80萬人次。
青島西海岸新區環島路沿岸風光
“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我們這賞風景、嘗海鮮、住民宿,實現了景色變美、產業升級、百姓受益的三贏局面。”瑯琊臺村黨委書記王金壯說。
“這里的居民認識海洋、關心海洋,為美麗海洋建設付諸行動,對促進人海關系和諧共生作出貢獻。”今年2月,首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會在新區召開,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首席科學家劉正華向全球海洋城市分享了“西海岸新區瑯琊臺村藍色市民社區發展”案例。“瑯琊臺村為培育藍色市民、打造藍色市民社區提供了非常好的場景示范。”劉正華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碧海銀灘也能變金山銀山。西海岸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生態養海,統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全面促進海洋綠色低碳發展,走出了一條陸海統籌、生態與經濟共贏的發展之路。
靈山島“負碳海島”的生態實踐,正是生態與經濟共贏的力證。作為全國首個負碳海島,靈山島扎實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全島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量化生態資產近6億元,并以此為抵押獲得1000萬元“生態貸”,打通了海洋生態價值“認證-核算-交易”的變現通路。
這一模式不僅在國內樹立標桿,更走向全球。今年6月,中國科學家在法國尼斯舉行的聯合國海洋大會邊會上,向全球發布《濱海城市可持續發展海洋方案工具包》(COAST),靈山島案例被收錄其中,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新區對生態養海的探索從未止步,啟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開展靈山灣、龍灣、古鎮口灣等海岸線修復工程;創建全國縣(區、市)級最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群,加強“靈瑯八鮮”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獲批全國首批、山東首個氣候投融資試點區(市),建成全省首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探索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推動跨風河新建橋梁工程等項目實現海域分層立體使用確權;高效利用“海洋云腦”平臺,嚴格落實“河長制”“島長制”等長效機制……
從生態養海到人海共榮,西海岸新區正努力讓守護蔚藍與美好生活共生共贏,“碧海含金 藍碳有價”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先后入選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和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案例。一幅水清灘凈、魚翔淺底、人海和諧的壯美畫卷正在黃海之濱徐徐鋪展。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范鎮 通訊員 李濤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