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滋養新質生產力的活水。在青島,從實驗室里的關鍵技術突破,到深海中的“藍色糧倉”守護,再到產業升級的宏大布局,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正精準滴灌海洋經濟的每個環節,為這座海洋名城向“新”而行、向“深”遠航注入強勁的資本動能。
金融助力海洋新質生產力躍遷
在明月海藻集團的生物醫用材料研發中心內,科研人員正全神貫注地操作精密儀器。顯微鏡下,源自海洋的傳統“工業味精”——海藻酸鈉,正經歷一場向高附加值生物醫用材料的華麗蛻變。“從海藻中提取高純度海藻酸鹽是制造高端醫療器械的核心基材,但前期研發投入巨大、成果轉化周期長,資金壓力曾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瓶頸。”集團技術負責人坦言。
企業點題,金融作答。中國銀行青島市分行主動對接,深入調研企業技術路線與產業化規劃,針對其突破“卡脖子”技術、進軍生物醫用材料的戰略轉型需求,量身定制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提供專項授信支持,精準投向核心研發設備購置、中試生產線建設及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化項目。
如今,銀白色的海藻纖維在設備間輕盈穿梭,工人們熟練地監控各項參數,空氣中彌漫的海藻氣息仿佛也增添了科技創新的味道。在成果展示區,以海藻酸鹽為基材制備的親膚醫用敷料、可吸收神經修復導管等產品,清晰見證了海洋新質生產力的躍遷。“中行在關鍵成長期的金融支持,幫助我們迅速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硬核產品,實現了從‘工業味精’到‘生命健康’的深海蝶變。”企業負責人感慨道。
明月海藻的案例是中國銀行青島市分行服務海洋經濟的一個生動縮影。該行緊扣“經略海洋”戰略,創新構建“股貸債保租”綜合服務體系,為初創企業“雪中送炭”提供信用貸款,為成長型企業“量體裁衣”設計知識產權融資,助力成熟企業籌劃上市方案。截至目前,該行已累計投放海洋產業貸款超66億元,讓金融活水暢流于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每個環節。
創新保險護航“藍色糧倉”
在青島市城陽區的蔚藍海面上,一串串牡蠣養殖籠隨波輕搖。養殖戶呂先生望著這片賴以生存的海域,不再像過去那樣為風浪憂心忡忡,內心多了一份踏實與安心。這份心態的轉變,源于一張特殊的保單。
今年6月,青島市首個政策性牡蠣風力氣象指數保險正式落地城陽區。上馬街道的呂先生等三位養殖戶成為首批投保人,為他們養殖的7011畝牡蠣投下保額高達4557萬元的風險保障。根據條款,在保險期內,一旦保單約定區域的風力指數達到起賠標準,即視為保險事故發生,系統將自動觸發理賠程序。被保險人無需等待煩瑣的實地查勘定損,即可按照約定獲得相應賠償。這種創新模式直擊傳統海洋漁業保險“查勘難、定損難”的痛點,極大提高了理賠效率與服務體驗。
政策性海洋漁業保險的這一“增品、擴面”舉措,背后是對“藍色糧倉”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考量。一張小小的保單,正成為守護養殖戶生計與海洋生態平衡的隱形力量,助力深遠海養殖產業在碧波萬頃間穩健崛起。
涉海貸款增速亮眼
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的力量正匯聚成潮。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青島市主要銀行機構涉海貸款余額達1449.06億元,較年初同口徑增長15.47%,增速顯著高于各項貸款平均水平。同時,海洋保險保障力度同步增強,上半年海洋保險保費收入達6.74億元,同比增長15.75%,亦高于轄區財產險保費平均增速。
為推動海洋產業與金融資源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融合,促進金企互動對接與供需有效匹配,今年以來,青島市重磅發布了《青島市海洋金融產品手冊》。該手冊匯聚了33家金融機構的177項特色海洋金融產品,涵蓋特色貸款、藍色債券、項目融資、保函、海上保險、漁業保險等十二大品類,詳細繪制了包含產品特色、服務對象、業務流程、所需材料等要素的金融服務全景圖譜,為涉海企業“按圖索驥”、獲取最適合的金融支持提供了清晰指引。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隨著信貸資源持續傾斜、保險保障不斷創新、服務體系日益完善,青島正以澎湃的金融活水激發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能,書寫著經略海洋的嶄新篇章。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