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福耀玻璃智能制造基地,15臺海爾磁懸浮離心機的進場引發行業關注。作為全球汽車玻璃市占率超30%的龍頭企業,福耀集團此次選擇并非偶然,而是一種“群像”。
越來越多的高端制造企業正把目光投向海爾磁懸浮。寧波環馳軸承的生產基地用上后,成了工信部推廣的綠色制造典型;全球領先的磁懸浮壓機生產商丹佛斯,在浙江海鹽工業園建設時也做出同樣選擇;在比亞迪生產基地、娃哈哈工業園等,到處都能看到海爾的足跡。
這些企業共同選擇的背后,正說明高端制造領域對能效革命的迫切需求。
在工業制冷領域,傳統離心機正成為企業的“吞金巨獸”。機械軸承帶來的摩擦損耗導致能效必然會有衰減,潤滑油系統每年都要維護,這部分成本連年劇增。更致命的是,其部分負荷能效水平偏低,能源浪費的情況避無可避。
這種“高能耗、高衰減、高維護”的特性,在綠色制造浪潮下已難以為繼。某鋁型材企業曾測算,使用傳統離心機生產每噸鋁材耗電60度,而磁懸浮技術可降至30度,僅此一項年省電費超百萬元。
磁懸浮技術的顛覆性在于徹底消除摩擦損耗。首先,壓縮機軸承實現“懸空”運轉,將壓縮機轉速提升至48000轉/分鐘,讓能效比最高提升到7.0以上,這也是能實現節能50%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無摩擦運轉帶來的好處還有免除油路維保費用、減少零部件損耗、延長使用壽命等,越用越省。
這種技術突破帶來的直接效益,在廣州一家精密儀器制造工廠項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僅用一臺磁懸浮中央空調的情況下,相比原有螺桿機方案每年電費直降38萬元,年維保費用省下3萬元至5萬元,還借助AI智控降低了人工成本。
布局這個領域的廠家不在少數,為何頭部企業都選了海爾呢?看過這個行業的發展史,就不難看到,海爾從2006年就開始布局,目前在技術研發、生產制造、服務體驗、云端升級等全流程環節,形成一套成熟專業的用戶鏈條,擁有自己的強大“粉絲群”,這不是在一時之間可以趕超的。
海爾的成功也絕非偶然。當多數企業還在追逐短期利潤時,其每年都在研發創新,強調的不是產品賣點,而是用戶痛點,通過實際應用效果說服了一批又一批用戶,目前在中國市場份額超50%,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為23.6%,實現7連冠。正如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羅繼杰所言:“海爾打破了外資技術壟斷,推動中國磁懸浮行業從跟跑到領跑。”
在碳中和目標倒逼下,高端制造領域的能效革命已進入深水區。海爾磁懸浮空調用數據證明,綠色轉型絕非成本負擔,而是創造價值的新引擎。這場離心機領域的“寒武紀大爆發”,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工業制冷的未來格局。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尹為鑒 聶艷林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