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指數已經漲到了3600點,但一大批基金倒在了黎明前。根據Wind截至7月16日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有50只主動權益類基金進入清算程序,其中發起式基金有40只,成為清盤基金的“重災區”。
根據相關政策規定,發起式基金需在成立時由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員工認購不低于1000萬元,且持有期不少于3年,若3年后資產凈值低于2億元,則必須終止。
從幾只代表性基金看,清盤的主要原因是巨幅虧損導致無人問津,規模遲遲無法達到2億元的生死線。
基金清盤 業績虧損是主因
最具代表性的是成立于2022年4月的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基金,今年5月清盤時累計虧損53.43%,剩余財產凈值只有2670萬元。該基金在2023年下跌46.19%,是當年基金全年業績倒數第一名,時任基金經理施敏佳在當年最后一個工作日離任。2024年,該基金開始由鄭眾管理,當時這位新任基金經理的公募基金管理經驗僅30多天。
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基金的清盤,折射出上銀基金公司的市場知名度低的問題。上銀基金公司是由上海銀行全資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2013年8月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立,注冊資本3億元人民幣。該公司發行的基金以固收類為主,近年來開始發力權益類基金,但發行募集規模表現不佳。今年以來先后募集成立了上銀先進制造、上銀資源精選、上銀中證半導體產業等基金,上銀基金均自掏腰包認購了1000萬元,但首發募集規模均未達到1億元。
類似的現象還發生在申萬菱信基金公司。今年2月開始,申萬菱信雙禧混合型發起式基金開始發布清盤風險提示。該產品在2022年2月首發時勉強達到了2億元的門檻,但基金成立后規模就跌破了2億元,并且一路縮水。這期間業績表現乏善可陳,2024年盈利700多萬元,勉強把單位凈值拉回到1元以上,最終沒有熬過三年大限。這說明在整個存續期內,該基金缺乏投資者申購。
2022年,申萬菱信曾一口氣發行了10只發起式基金,但今年以來已經有兩只基金清盤,剩余8只未清盤的發起式基金,目前規模也已經低于生死線,如果申萬菱信不能加大自購力度或是找來幫忙資金,最終也無法避免清盤的結局。
發起式不能淪為營銷噱頭
發起式基金是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為基金發起人認購基金的一定數額方式發起設立的基金,這是一項基金行業的制度創新,旨在形成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之間的利益捆綁,并設立了3年的持有期限制,促使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公司踐行長期投資,有更大動力提升投資回報。
為了大力發展這種創新產品,中國證監會增設了發起式基金審核通道,簡化了審核程序。但三年大考后的發起式基金,交出的成績單不盡如人意。部分基金公司只是將發起式基金作為營銷噱頭,在投研能力建設、基金經理培養、團隊梯隊建設等更為關鍵的問題上,并沒有真正為發起式基金做好準備,最后因為規模遲遲不能滿足條件而黯然退場。對于投資者來說,發起式的產品設計是一個加分項,但更重要的是衡量基金公司整體實力、基金經理過往表現,抓住核心關鍵因素,才能真正選出一個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利益共享的優秀基金。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冬明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