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青島市科技創新大會上,青島市成果轉化貢獻獎的殊榮授予了青島科技大學聚合物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團隊。這支由青島科技大學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光燁領銜的科研勁旅,以“政產學研金服用”生態為基,以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為刃,在聚合物新材料領域開辟出一條從實驗室到產業集群的“創新高速路”,將“科技種子”培育成“產業森林”,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重研發:以技術創新服務產業需求
以實驗室為起點,以市場需求為終點,劉光燁團隊讓科技成果從“紙上”走向“地上”,從“書架”走向“貨架”。
“把論文寫在車間里,把成果轉化在市場上。” 這是劉光燁團隊扎根青島科技大學38載的堅守,亦是團隊以科技報國的不變誓言。
他們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在關鍵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曾幾何時,家用洗衣機噪聲大、甩干“跑位”的痛點,因日本對減振技術的壟斷而長期無解。劉光燁團隊與海爾集團深度合作,攻克寬溫域高阻尼減振材料技術,開發出“中國芯”減震橡膠產品。2018年上海世界家電博覽會上,搭載劉光燁團隊此項技術的海爾卡薩帝洗衣機以“1.882米硬幣塔”創吉尼斯紀錄,讓中國家電從“噪聲源”蛻變為“靜音典范”。
團隊針對汽車產業環保、輕量、節能、時尚、安全性能的迭代需求,開發溯源綠色聚烯烴先進成型技術,攻克模內轉印美學裝飾智能制造、超臨界微納發泡成型等多項綠色環保溯源先進成型技術及多項行業技術難題。成果在青島海泰科模具公司實現成果轉化,青島海泰科模具公司也在2021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青島市在A股第50家上市企業。
磁性橡膠密封編碼器是汽車制動ABS防抱死系統正常工作的核心關鍵零部件,也是機動車輛安全運行的保障。但國外對汽車制動磁性橡膠密封技術一直處于高度壟斷和保密狀態,導致相關產品長期依賴進口。劉光燁團隊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成果在山東昌譽密封有限公司實現轉化,項目產品成功應用于世界500強全球最大軸承商德國舍弗勒公司,社會經濟效益巨大。
英國公司長期壟斷的海洋工程用高強度聚烯烴加筋材料,曾是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難題。劉光燁團隊針對軟基礎加固技術需求,研發出耐強腐蝕聚烯烴雙向拉伸加筋材料,成果在青島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轉化,助力公司登陸北交所。
乙丙橡膠作為航空航天、汽車制造、電線電纜等領域的重要基礎材料,其生產技術長期被少數國際化工巨頭封鎖。劉光燁團隊攜手陜西延長石油延能化公司成功攻克乙丙橡膠生產工藝裝備技術難題,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壟斷,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實現裝置的長周期滿負荷運行。經市場應用驗證,其產品關鍵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該技術將重塑乙丙橡膠競爭格局,為我國高端合成橡膠產業鏈自主可控再添新貢獻。
全球家電透明部件材料主要使用高透明聚苯乙烯等基礎原材料,我國對這種材料基本依賴進口。劉光燁團隊針對這一困局成功開發出聚酯(PET)透明部件注塑成型技術,解決了家電行業中一直存在的透明部件易開裂和材料依賴進口的痛點,開發的PET材料及家電部件以優異韌性、食品安全性與透明度,實現高端家電透明材料的迭代變革升級,率先在海爾等企業實現技術應用推廣。劉光燁團隊因此斬獲海爾首屆產學研合作獎,劉光燁獲評“最佳合作專家”,用科技之光點亮“中國智造”。
溴化丁基橡膠是輪胎氣密層必須采用的關鍵材料,也是制造減振降噪阻尼制品的基礎材料,其合成工藝技術長期被德國和美國公司壟斷,直接威脅到我國輪胎產業供應鏈安全。劉光燁團隊成功解密調控溴化丁基橡膠大分子中的伯溴和仲溴含量,使產品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與山東京博石化開展產學研合作,實施技術轉化,形成15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為我國合成橡膠產業再添新品牌。
針對通訊電子、交通設備、航空航天等國家戰略產業所需的電磁屏蔽功能橡膠材料,劉光燁團隊自主研發系列高導電磁性屏蔽橡膠技術并成功實現產業化。
筑生態:以機制之新孕育“產業森林”
“科技創新不是獨奏曲,而是交響樂。”劉光燁團隊深諳此道。他們以“項目+公司+團隊+資本”為紐帶,構建起覆蓋投融資、技術創新、成果熟化、項目創業的全鏈條生態:
他們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打造15萬平方米成果轉化基地,形成城陽核心創新區、保稅港區催化劑基地、萊西減震材料基地的“創新三角”;引入“資本活水”,孵化海泰科模塑等上市公司,讓“科技種子”在資本沃土中長成“產業大樹”。
截至目前,團隊已承擔國家、省、市科技項目百余項,攻克關鍵技術數十項,孵化企業十幾家,社會經濟效益超百億元;獲得4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獎項、超60項發明專利、數百篇高水平論文、近百項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
向未來:以恒久之心鑄就“科技強國”
海泰科模塑已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旭域土工、北化高科、昌譽密封在新三板掛牌,青島新材料、頤科橡塑、晟科新材料等“科技獨角獸”的崛起,印證了團隊“選取一顆種子,孵化一株小苗,成長一棵大樹,裂變一片森林”生態模式的強大生命力。
“搞技術研究,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孤獨、下得了苦功。”劉光燁的這句話,道出了團隊成功的密碼。他們以實驗室為起點,以市場需求為終點,讓科技成果從“紙上”走向“地上”,從“書架”走向“貨架”。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郭清鑒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