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市社會福利院內的“愛心菜園”迎來豐收季,番茄、黃瓜、茄子等蔬菜掛滿枝頭,服務對象們正忙著采摘勞動果實。這片由荒地改造的70平方米菜園,是青島市社會福利院與德國柏麗家居志愿者團隊聯合打造的公益項目,通過“園藝療愈+社會融合”的創新模式,助力殘障人士實現從“受助者”到“共建者”的轉變。
賦能實踐:讓服務對象成為“主角”
該項目以“增能理論”為指導,社工根據服務對象能力特點組建小組,劃分“責任田”,引導其全程參與規劃、播種、管護等環節。翻土時,有農耕經驗的服務對象主動擔任“技術指導”;播種階段,大家集體討論選種、布局;日常管理中,服務對象分工完成搭架、澆水等任務。通過挖掘個體潛能,服務對象在勞動中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逐步掌握生活技能、擔任社會角色。
園藝療愈:土地中的“心靈處方”
“每天看著菜苗長高,心里特別踏實!”一位服務對象笑著說。園藝治療作為項目的核心手段,通過翻土鍛煉肢體協調性,播種培養耐心與責任感,收獲則強化成就感。據介紹,這種“可視化成長”對殘障人士的心理康復效果顯著,部分服務對象從最初的被動參與轉為主動規劃下一季種植,甚至提出“擴大菜園”的創意。
愛心接力:搭建“社會融合”之橋
項目初期面臨工具短缺、土地貧瘠等困難,德國柏麗家居迅速響應,捐贈有機肥、種子等物資,并組建志愿者團隊與服務對象“結對勞作”。雙方共同開荒、栽種,在互動中打破隔閡。更令人感動的是,服務對象主動將豐收的蔬菜送給青島市兒童福利院和養老院,“想把這份溫暖傳遞出去”。
長效機制:打造“社工+慈善+志愿者”樣板
目前,“愛心菜園”已納入青島市社會福利院公益示范項目,未來將拓展種植規模,引入更多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可持續的助殘模式。青島市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表示:“菜園是‘小切口’,但社會融合是‘大文章’。我們希望通過這類實踐,讓服務對象真正融入社會,讓公益從‘輸血’變為‘造血’。”
夕陽下的菜園里,笑聲與果香交織。這片土地播下的不僅是種子,更是希望、尊嚴與無限可能。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封滿樓 通訊員 顧琰琰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