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飯就堵心,站起來才能順下去,到了晚上尤其嚴重……”68歲的王女士(化名)多年來飽受進食困擾,每當夜間平躺時,胸口仿佛壓著一塊“大石頭”,食物堵在胸口,必須起身活動才能緩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幾年王阿姨多次就醫,卻始終沒能查明原因。直到她來到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消化內二科門診,賀延新主任經過問診后,動員她進行了胃鏡檢查,真相終于浮出水面——食管下端竟藏著一個3×4厘米的巨大“口袋”(食管憩室)!
食管長“口袋”
食物滯留惹大麻煩
食管憩室,是食管壁向外膨出的囊袋狀結構,食物易滯留其中,引發堵塞感、反流甚至感染。王阿姨的憩室位于食管和胃連接處,平躺時食物墜入“口袋”,導致夜間癥狀加重;站立后食物因重力作用流入胃腔,癥狀緩解。這種“時好時壞”的特點,讓早期診斷較為困難。
傳統手術創傷大
微創內鏡破難題
以往,巨大癥狀性食管憩室需開胸或開腹手術切除,創傷大、恢復慢,這讓許多高齡患者望而卻步,而傳統內鏡治療方法又存在著易穿孔、復發率較高的問題。對王女士來說,這兩種治療方法都不是最優的選項。
賀延新主任團隊經評估后,決定對王女士采用國內技術前沿的內鏡經黏膜下隧道憩室間嵴離斷術(STESD)——使用胃鏡,在食管黏膜下“穿隧道”,精準切斷導致食物滯留的“門檻”(間嵴),保留黏膜完整性,從根源解除梗阻!
30分鐘“隧道施工”
三天出院煥新生
賀延新主任團隊先是在患者食管憩室上方3cm處精準“開窗”;隨后,使用黏膜切開刀在黏膜和固有肌層間建立一條“隧道”;在內鏡直視下完全離斷中隔上的肌層直至憩室底部,遠端需將形成中隔的肌肉切開至正常食管固有肌層。最后,使用鈦夾閉合黏膜切口,實現無縫銜接。
手術僅耗時30分鐘,全程未在體表留下切口,幾乎無出血。術后第3天,王女士順利出院,困擾她多年的夜間堵塞感徹底消失?!艾F在躺下吃飯也不堵了,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王女士激動地表示。
賀延新主任介紹,食管憩室早期癥狀隱匿,若出現進食梗阻、夜間反流加重等情況,需警惕“口袋”作祟!胃鏡和造影可明確診斷。STESD技術尤其適合高齡、合并基礎疾病或抗拒開放手術的患者,真正能夠做到小創傷解決大麻煩。
內窺鏡中心簡介
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內窺鏡中心是集內鏡檢查及治療于一體的專業科室,成立于1978年,擁有豐富的消化內鏡診療和護理經驗。是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單位,山東省結直腸癌篩查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級消化道早癌早診早治單位、山東省城市早癌青島市篩查中心、富士內鏡省級培訓基地以及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快速通道救治基地,山東省消化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腸道健康中心,承擔國家級、省市級的早期篩查防治工作。是青島市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分會的主委單位,青島市老年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主委單位,青島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副主委單位。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陳棟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