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一位42歲的男性患者運動后突發心跳呼吸驟停,現場群眾迅速反應,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青島市急救中心調度員發起視頻通話,與現場群眾及車組醫護人員建立“三屏”視頻聯動,緊密協作,高效處置,成功挽救患者生命。這是今年以來,青島市急救中心調度員通過視頻電話指導成功搶救的第17位患者。
“我已經派出急救醫生了,請不要掛斷電話,我向您的手機發送了一條視頻通話的短信,我與您視頻通話看一下現場情況。”調度員邵琳琳第一時間派出救護車后立即與現場群眾建立視頻連接,通過視頻畫面和呼吸檢測工具,她迅速判斷出患者的呼吸屬于無效呼吸,立即指導現場群眾開展心肺復蘇。與此同時,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急救站的工作人員已經奔赴在路上,救護車上的車載終端將現場施救視頻畫面同步接入,車組醫生能夠清晰看到現場的施救情況,此時患者呈現嘆息樣呼吸——這是典型的無效呼吸,必須立即指導現場施救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急救操作。“請堅持做胸外按壓,不要放棄,一直做到急救人員到達。”邵琳琳一邊耐心指導施救者進行心肺復蘇,一邊通過視頻畫面仔細糾正施救者的每一個動作,在調度員的冷靜指導下,現場施救者的動作逐漸變得規范有力。此時此刻,車組醫生通過車載終端的視頻畫面,實時掌握著現場的施救進展,她們隨時準備接手急救,確保在到達現場后能夠無縫銜接,繼續為搶救患者生命提供有效救治。
8分鐘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急救站工作人員抵達事發現場。得益于車載“三屏”聯動視頻畫面,她們在救護車疾馳而來的途中,就已通過清晰的畫面提前精準掌握了患者的病情,仿佛為她們配備了一雙“透視眼”,讓她們能在抵達現場的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最專業的判斷,為患者實施高級生命支持。她們迅速接手急救,醫護人員通過車載“三屏”聯動畫面已提前掌握患者病情,救護車抵達時,她們第一時間為患者實施高級生命支持,心肺復蘇、開通靜脈通路、現場電除顫等一系列急救操作。轉運途中,醫護人員們一刻也不敢松懈,她們緊緊盯著各種監測設備,密切關注著患者生命體征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同時,她們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急診科保持聯系,提前告知患者病情和預計到達時間,為患者的后續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后經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急診科反饋,該患者現已轉入院內ICU進行進一步綜合治療,生命體征恢復,復蘇成功。
本次救援行動是青島“愛心救·5分鐘社會救援圈”公益項目在實際救治中的成功實踐。即便急救車組的工作人員仍在前往現場的途中,他們也能通過實時畫面精確了解患者的病情,仿佛擁有了“千里眼”。這種技術的應用為搶救急危重癥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真正實現從“用耳聽”到“用眼看”的急救指導方式的飛躍性轉變。它確保了專業急救力量能夠“零距離”迅速抵達現場,為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科技賦能讓智慧急救成為守護生命的堅實盾牌,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陳棟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