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地處黃土高原、甘南高原、隴南山地的交匯地帶,曾經給人的印象是“山大溝深地三尺,十年九旱苦連天,土地貧瘠難生產”,窮山、缺水、生態差,“隴中苦瘠甲于天下”。2021年,按照國家東西部協作有關部署,青島市與定西市結對。從那時起,青島與定西兩座城市,因共同的使命、相融的情感、相同的夢想,成就了相距千里的協作之緣。2023年6月,青島協作定西第二批18名黨政掛職干部工作組奔赴定西上任,從此,隴中大地成為了他們的第二個“家”。
一條條公路、一片片農田、一座座公用設施、一個個招商引資來的企業……2025年6月,記者踏上這片黃土高原,親身感受產業協作、人才交流、消費幫扶、勞務協作、科技支持、文旅合作等形式讓定西發生的變化。
“我們播下了大海的種子,播下了大山的種子,在兩地人民身上播下了協作的種子。”青島協作定西第二批掛職干部工作組組長、定西市政府黨組成員、定西市委副秘書長馬曉暉對記者表示,通過特色產業的提升、因地制宜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工作組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也實現了從扶貧到扶智與扶志的轉變。
兩年來,青島和定西重點協作任務碩果累累,新增引導落地投資1000萬元以上企業80家、實際到位金額19.38億元,山東、青島企業在定西投資實際到位金額95.5億元,“投資何必去遠方,定西就是好地方”已成為企業家的共識。
從“輸血”到“造血”
產業協作是推動東西部協作的“重頭戲”,是實現協作理念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協作模式變“輸血”為“造血”的關鍵之舉和破題之策。
“從扶貧到扶智與扶志的轉變,需要區域協同的集成化、消費幫扶的市場化、勞務協作的品牌化、愛心幫扶的社會化,以及專技人才交流的精準化。”馬曉暉認為,從單純提供資金、物資等短期救濟手段,到通過產業扶持、教育賦能、技能培訓等方式增強貧困地區和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方能實現可持續脫貧。
“2013年以前,這里的基礎設施是非常薄弱的,水電路網都比較差。隨著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今,這里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人大代表、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黨總支書記董建新告訴記者,在青島東西部協作資金的支持下,元古堆村建成了一個馬鈴薯原種培育基地,助力“中國地,種中國種”,村經濟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2024年底村收入達到120萬元,今年計劃達到150萬元。
董建新指著眼前的數字鄉村運營大數據平臺介紹,村里的民宿、歡樂谷游樂場、滑雪場、直播團等項目的收入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每一筆收支和分配都有記錄。
今年,青島的一家企業又為元古堆村捐贈了價值百萬元的精釀啤酒生產線。該項目總投資110萬元,涵蓋糖化、發酵、制冷等全套先進設備,并且同步推進配套的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常駐村里,手把手地向村民傳授操作技能和管理經驗。
“作為一名農民,我竟然會釀精釀啤酒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青島來的干部、青島的企業出了很多力,感謝他們,感謝青島。”元古堆村村民蘇海英告訴記者,她一家四口人,以前都以務農為生,看天吃飯,現在她有了大約3000元/月的固定收入,成為全家收入的支柱。
同樣的幫扶協作也發生在隴西縣鞏昌鎮河那坡村。
“我在海爾集團工作過,擔任過產品經理和區域小家電總監。如今,我把海爾‘以用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帶入公司的經營管理中。”甘肅隴之味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亞斌告訴記者。2021年,受益于青島與定西的東西部協作,他們投入200多萬元在定西市隴西縣鞏昌鎮河那坡村建廠,截至去年,公司產值已達近7000萬元。
定西市隴西縣鞏昌鎮河那坡村黨支部書記陳紅兵,曾到青島市嶗山區委黨校參加相關培訓。他告訴記者,他們村盛產各種蔬菜,主要品種為韭菜、大蔥、芹菜、包菜、菜花、胡蘿卜等。
定西市隴西縣鞏昌鎮河那坡村黨支部書記陳紅兵在大棚查看蔬菜生產情況。 郭清鑒/攝
他們圍繞打造“一村一品”,做大做強蔬菜產業,先后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1680萬元,修建了河那坡村生態蔬菜產業園。在園區新建158座高效蔬菜大棚、5座日光節能溫室,升級22座智能溫控大棚,配套建成氣調保鮮庫、凈菜加工中心、農特展銷中心及電商直播間,引入漿水榨菜、定西寬粉深加工技術,破解了蔬菜倉儲瓶頸,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集群閉環發展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0萬元以上,吸納12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我們是甘肅最大的漿水(甘肅蘭州、天水、定西等地常見的一種傳統發酵食品)生產企業之一。每天需要芹菜9000斤、包菜4500斤,這使得周圍的蔬菜大棚每個都可以增收2萬元。與此同時,我們的粉條品牌‘甘小胖’還在網上成為了網紅產品。東西部協作項目,讓企業能夠得到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百姓收入也得到穩步提升。”郭亞斌說。
卡位入鏈 優勢互補
定西素有“中國薯都”“千年藥鄉”美譽,馬鈴薯、中醫藥產量居全國前列。工作組聚焦馬鈴薯、中醫藥、裝備制造、蔬菜、畜草五大產業,創新推出“卡位入鏈”招商模式,通過梳理兩地產業鏈圖譜,將青島的資本、技術、市場優勢與定西的資源、土地、勞動力優勢精準匹配,緊盯13個合作方向和8項技術提升,推進兩地企業進行精準對接交流,拓展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新領域。
渭源縣素有“千年藥鄉”“黨參故里”的美譽,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年產量達8萬噸,是“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中藥材)質量安全示范區”。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委常委、副縣長崔卓然,來到定西之前任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他告訴記者,青島市城陽區與渭源縣攜手引進的山東天成藥業集團的天成藥業項目,是東西部協作重點產業項目,總投資14.3億元,分三期建設,形成“種植—加工—研發—銷售”一體化產業鏈。該項目采用“企業+基地+合作社+趁鮮加工車間+農戶”聯農帶農機制,直接帶動1000余戶農戶增收,提供就業崗位600余個。
甘肅天成興渭藥業有限公司是山東天成藥業集團響應東西部協作號召,在渭源縣投資設立的全資子公司。進入公司廠區,空氣中帶著一股濃烈的草藥香味,在產地片(趁鮮)加工車間內,工人來回忙碌,機器加速生產,晾曬、切片、頭片精選……一片繁忙景象。
甘肅天成興渭藥業有限公司車間里,工人對中藥材當歸進行悶潤工序的處理。 郭清鑒/攝
公司副總經理王興國告訴記者,這里中藥材資源豐富、品質更優。目前,公司致力于打造涵蓋中藥材種植、精制飲片加工、中藥配方顆粒深加工、代煎代配服務等業務于一體的中醫藥全產業鏈。
2023年6月以來,工作組以青定兩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為內核,深入實施“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構建起“平臺對平臺、鏈條對鏈條、項目對項目”的產業招商新格局,為定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帶來新“薯”光
一度爆火的網紅食品—甘肅天水麻辣燙,里面寬粉的原材料就是定西的馬鈴薯。
當地有句俗話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這三樣實際上是同一種東西,這句聽起來有些俏皮的話,透露出定西人對土豆的熱愛,以及土豆之于定西的重要。
在青島的幫助下,定西建成了“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高效節水”馬鈴薯示范田1.14萬畝。 郭清鑒/攝
定西是全國“馬鈴薯之鄉”,不起眼的土豆,曾是定西人在物資匱乏年代的“救命薯”,也是極度干旱的農業生產條件下的“溫飽薯”。
這里的土壤為黑壚土,土層厚且富含鉀元素,非常適宜土豆種植,但因為缺水,這里土豆的畝產并不高。
隴中之地,時有旱魔逞兇,滴水如油。然天公之缺,必賴人力補之。
青島掛職干部、定西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孔高原表示,青島市投入了45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整合定西市各類涉農資金,實施了“萬畝馬鈴薯高產示范項目”,建成“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高效節水”示范田1.14萬畝,與青島市農業專技人才協同發力,重點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節水灌溉+規模經營”模式,應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基地馬鈴薯平均畝產躍升到8500斤,全面完成“山區示范、引水上山、產量翻番”的目標,成為東西部協作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青定樣板”,為定西市馬鈴薯高效增產走出了新路子。
“項目自啟動以來,青島提供了大力支持,包括技術指導和農機設備援助。以前這里馬鈴薯畝產只有2800斤。去年,現場測產的時候達到了8582.6斤,翻了幾乎三倍。”定西市安定區水務局副局長馬習文告訴記者,畝均產值可由1960元提高到8580元—11157元。
下一步,定西市將推廣這種模式,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高效節水灌溉,將小塊土地整合成大地塊,計劃到2030年達到58萬畝灌溉面積。
與此同時,工作組借力青島市現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技術化優勢,先后投入近5億元東西部協作財政幫扶資金,精準“滴灌”到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扶持馬鈴薯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壯鏈,以安定區為戰略核心,輻射帶動渭源縣、通渭縣、臨洮縣打造馬鈴薯產業集群,推動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產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定西馬鈴薯”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396億元,居“甘味”品牌之首,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54億元,拳頭產品“定西寬粉”獲評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新銳)10強,“定西馬鈴薯”成功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4農產品和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如今,定西人再說“三寶”,語氣明顯不同。還是那片土地,種法不一樣,長出來的“寶”不一樣了,賣出去的價值也不一樣了,東西部協作鋪就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振興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定西。
漫山遍野的馬鈴薯田,一望無際的油菜花海,郁郁蔥蔥的林木……定西的大地上,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這里早已不是那個傳說中“十年九旱”的不毛之地。
“黃海泱泱,日出斯方;隴塬茫茫,月落彼岡;河水湯湯,密連兩方;情誼綿綿,日月同光!”
甘肅省定西市東山之上立有碑文,字里行間訴說著青島與定西的情誼綿長。從黃海之濱到黃土高原,東西部協作平臺的搭建讓山東青島、甘肅定西兩地結下了深厚的山海情緣。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郭清鑒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