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三利中德美水設備有限公司智能車間,偌大的車間排列著近百臺設備,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只見工業機器人揮舞著巨大手臂穿梭其間忙碌地工作,精準完成各生產環節的每一個細微動作,現場操作人員只有數十名,而這些工業機器人都是企業自主研發的智能產品。
如今,這樣的一線技術人員,有了一個新名詞:“紫領人才”。
前不久,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發布的《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指出,“紫領”是介于“藍領”和“白領”之間的新興職業群體,廣泛存在于智能制造業的班組長、技術員和質檢員等崗位。他們既擁有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備創新研發能力,是推動產業轉型的“排頭兵”。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春招首周青島地區人工智能行業職位數同比增速49.4%,位列行業第一。
智能工廠凝聚“紫領”智慧
在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黑燈工廠示范區,據工作人員介紹,整個智能制造單元流水線是全自動的,左手邊是物料區,機器人“揮舞”機械臂進行上下料的自動化工作,右手邊則是生產制造全自動流水線,配備了兩臺機床,用于生產所需的零部件,整個流水線用到的工業軟件都是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研發設計的。
青島中加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電氣傳動及控制產品研制及技術服務,自主研發的變頻一體機系列產品在我國礦山行業市場占有率超過70%。其針對關鍵生產工序和關鍵零部件,先后建成以德國舒曼全自動機器人為核心的線圈智能制造車間、以松下焊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焊接車間、以AGV轉運機器人以及定制工裝為核心的總裝車間、以計算機數控加工中心為核心的機加工車間等多個智能化生產車間,各個車間通過MES系統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和管理,同時,配備智能倉儲系統和自動化物流系統,建成具有柔性制造能力的5G全連接工廠。
青島市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青島市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力爭建成12個左右重點行業“產業大腦”,爭創400家以上“晨星工廠”、25家以上“國家級智能工廠”。
讓這些工業機器人長出“腦子”的,正是背后同時掌握硬件調試、軟件建模、AI技術等的“紫領人才”。
“紫領人才”供需兩旺
隨著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不斷提質加速,“紫領”人才日益成為稀缺資源。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5年春招市場行業周報(第一期)》顯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產業人才供需兩旺。
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3.4%,位居行業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師亦以69.6%的求職增速位居職業榜首。在招聘端,人工智能行業招聘量增長,人工智能工程師以21319元的平均招聘月薪領跑職業第一。就青島數據而言,2025年春招首周,青島地區人工智能行業職位數同比增速49.4%,位列行業第一。
在人工智能工程師的細分職業中,機器人、大模型、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的技術崗位薪資更高。機器人算法工程師的平均招聘月薪最高,達到26231元,緊隨其后的是導航算法工程師和深度學習工程師,分別為24564元和24417元。
此外,《2025年春招市場行業周報(第一期)》顯示,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人才奔赴高地。從行業看,計算機硬件、IT服務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速領先,分別以7.5%、3.8%入圍行業前八。從職業看,通信及硬件研發(33.1%)、運維支持(31.2%)求職人數同比增速超三成。從招聘薪酬看,軟件研發、通信及硬件研發、移動研發均是高薪職業,平均招聘月薪分別為15658元、15049元、13629元。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發布的《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紫領”人才總需求約為2500萬人,隨著我國產業升級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業的蓬勃發展,未來十年“紫領”人才總需求將保持增長態勢,到2035年或超3100萬人。
為此,全國各地高校、企業抓緊布局引育“紫領人才”:蘇州市職業大學聯合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牽頭,成立蘇州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聯想集團啟動“紫領工程”,攜手高校、職業院校與供應鏈企業,為智能制造產業培養適應數智化新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已培訓1000多位智能制造班組長、2000多位技術人員。康力電梯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有潛質的基層高技能人才傳授管理理念和方法,進一步向“紫領”人才進階,共培育專業技術人才632人、技能人才487人,134人同時擁有專業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證書。
產業風口打開就業空間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伴隨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速,傳統產業工人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方式逐漸發生變革:單純依靠體力的崗位越來越少,“體力+技能+腦力”的用人需求已成趨勢。
2025年,青島市提出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其中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人工智能產業2個先導產業,力爭到2027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200億元。
為此,青島市出臺強化人才支撐引領賦能創新型產業體系建設14項創新舉措,其中提出強化產業技能人才培育。根據青島市“10+1”產業體系發展需求,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調整技工院校專業方向。支持技工院校與“10+1”重點產業企業合作,共建“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軌道交通技能學院”,聯合開展“訂單班”“冠名班”。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助力技工院校提升師資水平。年度新增高技能人才2萬人以上。
特別是在人才激勵方面,青島市提出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企業職稱申報“舉薦制”,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高級專技人才高效發展;支持“10+1”重點產業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申報職稱,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支持有意愿且符合條件的“10+1”重點產業企業自主開展企業內部所屬專業技術人才的工程技術中、初級職稱評審。積極推行按薪定才,市及各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在開展人才工程、獎勵項目人選限額推薦時,可以給予“10+1”重點產業企業單獨配額支持;支持“10+1”重點產業企業申報產才融合項目,對企業新引進培養的高端緊缺技術技能人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可以采取按薪定才的方式定制發放青島市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提供綠色通道服務。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封滿樓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