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凌晨2時,青島的街道還在沉睡中,60歲的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隧道巴士公司駕駛員陳建偉已經起床,和往常一樣準備去上班。這天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崗。穿上整潔的工裝,他望向窗外微亮的夜空,思緒仿佛穿過時光隧道,回到40年前那個心懷公交夢的“小裁縫”身上……
從“小裁縫”到“大公交”:一場跨越半生的追夢之旅
1981年,陳建偉初中畢業,進入青島針織一廠當起了車間工人。“剛工作的時候我年齡小 ,主要給縫紉和裁縫師傅打下手,大家都叫我‘小裁縫’。”聽著機器的轟鳴,他卻總在休息間隙望向窗外疾馳的公交車。“那時候,我覺得駕駛員特別威風,載著一車人穿梭在大街小巷,我特別羨慕。”陳建偉回憶道。為了靠近夢想,他偷偷攢錢報名學車,兩年后考取大客駕照,在家人反對聲中毅然選擇了一條自己想走的路。
1992年,得知黃島公交招駕駛員時,陳建偉興奮得一夜未睡,趕緊去報了名。當時交通并不發達,來往青黃只能乘坐輪渡。因為通勤不便,陳建偉的這個決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對。陳建偉最終說服了父母,如愿成為一名公交車駕駛員。他開始了每日凌晨四點起床、乘輪渡往返的奔波生涯。大霧天輪渡停航,他常借宿同事家,甚至蜷縮在車廂過夜。三個月后,他因表現優異調入市區201路線,從此與公交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2010年,青島火車北站啟用,325路公交同步開通。陳建偉主動請纓擔任首班車駕駛員,一干就是15年。每天凌晨4時35分準時發車,風雨無阻。從針織廠的“小裁縫”到安全行駛90萬公里的“老司機”,他用方向盤丈量了城市的成長。
車輪上的溫情:用細節詮釋“服務明星”
325路單程23.6公里,途經36個站點,乘客群體各異。陳建偉卻將這條線路開成了“溫情專線”。“您字當先,請字當前,微笑掛臉,熱情服務”,這是陳建偉對自己提出的服務要求。車輛途經團島車站,乘客以老年人居多,每次停靠站時,陳建偉都會把車頭停靠在老人旁邊,方便他們一步登車;青島火車站、長途客運站、青島火車北站等交通樞紐客流量大,面對外地乘客,他化身“活地圖”,耐心解答換乘路線;他還為淋雨的高中生遞上雨衣,為寒冷的乘客送上暖寶寶,攙扶路邊摔倒老人,文明禮讓斑馬線……
陳建偉的優質服務也為他贏得了一批“鐵粉兒”:有老人為他送上“端午粽”;有高中生畢業后,用暑期打工的錢購買一包愛心雨衣送給他;也有5歲男孩感恩他在斑馬線前讓行,向他鞠躬、行禮……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15年間,他收到乘客表揚電話300余次,總結的服務經驗被編成口袋書,成為新駕駛員的“必修課”。
除了在日常工作中提供優質服務外,陳建偉還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他帶領“青島巴士·暖行·心益”志愿者團隊走進社區、學校、敬老院,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動。他們為居民更換紗窗、宣傳垃圾分類知識;走進養老院看望老人,為他們送去溫暖與關懷;他們還聯合交警開展交通安全宣講活動,累計達120余次,為提升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做出了積極貢獻。
多年的堅守與奉獻,讓陳建偉收獲了無數的榮譽。他先后獲得了青島市運管局“紅飄帶駕駛員”、山東省城市“誠信服務標兵”等榮譽稱號。
退休的溫馨與不舍:最后一班崗的堅守與傳承
5月19日早班,是陳建偉職業生涯的最后一班崗。當整個城市還沉浸在夢鄉之中時,他已經早早來到了觀城路公交場站,仔細對車輛進行了例檢。
4時35分,陳建偉熟練地駕駛著車輛駛出了場站。一路上,他像往常一樣為乘客們提供著熟悉的提醒聲:“請扶好坐穩”“下車請注意安全”……晨曦中,他熟練地換擋、轉彎,斑馬線前禮讓行人,站臺旁攙扶老人……每一個動作都烙印著多年的習慣。
抵達終點站時,天已大亮。陳建偉緩緩熄火,起身環顧車廂,眼中滿是眷戀與不舍。“我舍不得大家,也舍不得這輛公交車;但我相信我的同事會把工作做得更好,繼續為乘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他也希望新一代的公交人能夠傳承他的精神,將這份堅守與熱愛繼續發揚光大。
退休,對于陳建偉來說,是一段旅程的結束,更是新征程的開始。脫下工裝,陳建偉的公益之路卻未停歇。作為“青島巴士·暖行·心益”志愿者團隊的核心成員,他早已規劃好退休生活:每周去養老院陪老人聊天,繼續宣講交通安全,還要幫社區更換紗窗。“只要還能動,我就想為社會做點事。”陳建偉說。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通訊員 張弛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