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國家疾控局介紹,截至12月10日,在我國本土病例中共監測到7例JN.1變異株。在人群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廣泛免疫(包括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的前提下,JN.1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可能相對有限。
什么是JN.1變異株?
JN.1是新冠病毒奧密克戎BA.2.86變異株的第二代亞分支,也是BA.2.86變異株中具有較強傳播優勢的一個亞分支。該變異株于今年8月25日在盧森堡采集的樣本中首次監測到。
11月以來,由于JN.1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增長較快,世界衛生組織于11月21日,將BA.2.86變異株從“需要監測的變異株”(VUM)升級為“需要關注的變異株”(VOI)。
國際上JN.1變異株的流行情況如何?
今年11月以來,JN.1變異株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迅速增加,從11月初的約4%增長至12月初的30%左右。截至12月10日,全球至少有40個國家/地區監測到JN.1變異株。從分布看,歐洲占比最高,美洲等大洲的JN.1變異株所占比例亦呈快速增長趨勢。
我國開始流行JN.1變異株了嗎?
我國現階段的主要流行株仍為EG.5及其亞分支。自11月首次發現本土JN.1變異株以來,截至12月10日,在我國本土病例中共監測到7例JN.1變異株。雖然當前JN.1變異株在我國流行水平極低,但后續受國際流行株和輸入病例影響,不排除JN.1變異株成為國內優勢流行株的可能。
JN.1變異株傳播更快了嗎?
從各國流行情況看,近期JN.1變異株在多個國家增長迅速,但研究顯示,在傳播方面JN.1與XBB變異株差異不明顯。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含有XBB.1.5成份的新冠病毒疫苗仍對JN.1變異株有效。因此,在人群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廣泛免疫(包括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的前提下,JN.1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可能相對有限。
JN.1和BA.2.86密切相關
JN.1屬于奧密克戎(Omicron)系的亞變體,今年8月在盧森堡首次被發現。該變異株今年9月份在美國首次檢測到,今年10月在英國被首次檢測到。
JN.1被認為屬于奧密克戎亞變體BA.2.86的后代譜系。而BA.2.86本身傳染性極強,此前已經引起多國科學家們警告。
據CDC聲稱,JN.1和BA.2.86密切相關,兩者之間的刺突蛋白只有一個變化。
自今年8月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密切追蹤BA.2.86的情況。科學家指出,與之前變異株不同的是,BA.2.86的突變數量創造了紀錄。與2022年初占主導地位的奧密克戎BA.2相比,BA.2.86發生超過30處變異。
感染JN.1變異株后
癥狀會更嚴重嗎?
世界衛生組織評價包括JN.1在內的BA.2.86變異株臨床重癥感染風險為低等。美國監測數據顯示,JN.1變異株近期在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中占比增加,并沒有發現因感染JN.1變異株后引起疾病嚴重程度增加的情況。我國監測數據顯示,JN.1變異株感染者均為輕型或無癥狀。
不同變異株引起的癥狀往往相似,癥狀的類型和嚴重程度通常更多地取決于個體免疫力。基于現有證據,JN.1變異株的公共衛生風險較低。
目前沒有跡象表明JN.1的致病嚴重程度有所增加,也沒有證據表明JN.1相對于其他當前流行的變種對公共健康的風險增加。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的醫學博士Amesh Adalja表示,雖然應該關注JN.1變異株,但是“這不是已經傳播得非常廣泛或很深的東西”,他說,“這是一個罕見的變種,是BA.2.86的一個分支,但BA.2.86從未真正‘起飛’”。
不過,曼徹斯特大學的免疫學家Sheena Cruickshank教授認為,刺突蛋白突變意味著感染JN.1后,患者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或者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如何防控JN.1變異株?
與預防其他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一樣,建議公眾繼續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科學佩戴口罩,及時接種疫苗,堅持規律作息,保證健康飲食,提高機體免疫力。
來源綜合:中國新聞社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