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剛過,青島的一批企業家和金融家就迫不及待地奔赴深圳,渴望追趕這座城市鏗鏘前行的腳步。
深圳,這座誕生在《春天的故事》里的城市,如今已進入不惑之年。當青島考察團在招商局歷史博物館觀看當年蛇口創建大陸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炸響“中國對外開放第一聲開山炮”的影像資料時,猶如聆聽嬰兒誕生時的第一聲啼哭。
但當年的人誰也不會想到,在40多年后,這片土地就生長出10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中國GDP排名第三的城市。
今天,深圳正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創新中心,成為中國高新技術跨越式發展的典型代表。這對正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力聚焦高質量發展、大力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青島來說,每一次近距離學習深圳的行動,都是再一次獲得發展助力的機會。
10月10日至12日,由市金融業聯合會和市企業聯合會,共同組織我市40位企業家和金融家走入深圳,考察了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世界排名第二的機械制造企業三一重工無人駕駛工程車研發基地,國內最大的財務軟件公司之一金蝶集團,國內銀行系統第一家理財公司建信理財,改革開放后首家證券交易所深交所,并與以上企業的高管團隊交流座談,還參觀了深圳灣人才公園、招商局集團歷史博物館、中國電信5G展館,聆聽了華為前高管等企業負責人的數字化轉型報告等。
市金融業聯合會秘書長郭中華表示,在今年3月份的成立儀式上,市金融業聯合會就選擇了與我市最大的經濟社團組織市企業聯合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目的就是為了搭建最廣泛的交流平臺、密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魚水關系。此次聯手組織“金企聯手、走進深圳”考察活動,是雙方緊密合作的開始。
為什么是深圳
甫一落地,還走在寶安機場長長的甬道里,你就會看到華為、騰訊、比亞迪這些 “世界新貴”們的大幅廣告,你忍不住會想,他們為什么會扎堆深圳。
從2021年開始,深圳擁有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就在全球排名第七。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這些世界500強基本是改革開放后在深圳從無到有成長起來的股份制企業,如中國平安、華為、正威國際、騰訊、萬科、招商銀行、比亞迪、順豐等。如果評選世界500強企業成長最快的城市,恐非深圳莫屬。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這些企業多數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為什么二三十年的發展就能躋身世界500強?考察中,我們了解到華為當年的一個故事。
90年代初,時任深圳市主要領導帶隊,專題調研深圳中小高科技企業,當時的華為還只是一個100多人的民營小公司。在南山區華為狹小的辦公室,任正非匯報了他們研發的程控交換機因資金缺乏而影響產能的問題。時任市委書記了解后,親自協調各大銀行為華為提供了3000萬元貸款,解決了華為發展壯大的急需。此后,深圳市大力支持華為進入國家通訊領域,還解決了華為員工的住房、戶口和出入境等一系列問題。對于任正非來說,深圳市對華為的幫助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1987年,深圳就出臺了允許以技術入股設立高新企業的政策,這使一大批有技術缺資金的科研人員能夠選擇在深圳創業發展,華為、騰訊、大疆這些當年的企業創始人正是這一政策的受益人。
40多年,深圳的城市管理者始終保持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快速的行動力。此次參觀的建信理財總部,是國內銀行系統第一家成立的專業理財公司,能夠落戶深圳無疑有著重要的標志意義。考察中了解到,2018年銀保監會關于成立理財公司的政策一出,深圳市主要領導就帶隊第一時間拜訪了國內一批銀行總部,很快與建行簽訂了落戶協議。2019年建信理財成立以來發展迅速,理財產品總資產已達1.5萬億元。此次隨團考察的光大理財綜合部總經理郝麗紅表示,一家理財公司對一個城市的貢獻不容小視,光大理財與建信理財規模相當,去年在青島交稅就達17億元。目前在深圳落戶的有法人資質的理財公司已經達到3家。
優化營商環境是深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考察中了解到,早在2018年,深圳就出臺了《關于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的政府一號文件。自此,深圳先后推出了營商環境1.0、2.0、3.0、4.0、5.0版,今年又推出營商環境6.0版,一口氣出臺了《深圳市優化市場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3個文件,對深圳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促進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總會計師武斌談到,深圳目前的成就離不開40多年如一日持續不斷地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優化營商環境也會“內卷”,誰行動的早,誰是就最大的受益者。
高質量發展
二十大報告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整個深圳就是一個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案例,先不說他目前已是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說他用全國萬分之二的土地,創造出全國2.6%的GDP就是一個奇跡了,單位面積的產出是北京的6倍多、上海的2倍多。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后,必有一批屹立全球的中國優秀企業作為支撐。
而深圳就是這樣一批企業扎堆的地方。
在招商局歷史博物館,青島企業家們了解到擁有150年歷史的招商局集團,近幾年以實業板塊增長方式“由量向質”,業務結構“由重入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盈利能力最強的央企,每年利潤總額甚至超過了中國煙草;
在南山區的人才公園,青島企業家們了解到該區堅持尊重人才、推進科技創新,其中一個粵海街道就聚集了120家上市公司,去年全區GDP達8000億元,綜合競爭力排名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區百強之首;
在三一云都產業園,青島企業家們了解到三一重工作為世界第二大工程機械企業,以電力驅動和智能駕駛對傳統工程車進行技術升級,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大幅提高,上半年在營收略有下降的情況下,利潤增長29%;
在深交所,青島企業家們了解到在深交所上市的深圳企業高達332家,占深圳402家國內上市企業的83%,一大批如比亞迪這樣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實現快速成長,有力支持了深圳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在建信理財總部,青島企業家們了解到公司通過引進優秀人才,提高投研人員比例,4年來總額達1.5萬億規模的3000多只理財產品全部實現正收益;
青島企業家感受最深的,還是中國平安以綜合金融和科技賦能走出的高質量發展之路。1988年平安保險成立時,還是一個13個人、3臺電腦的小團隊。
35年后的今天,走進599米世界第四高的平安金融中心,就連見多識廣的青島企業家內心也泛起一陣漣漪。
但更讓人震撼的還是這樣一組數字:
2022年營收1萬億元,利潤1000億元,納稅1000億元占全國總稅收的千分之七,資產11萬億元,每6位中國人就有1位是平安的客戶。
世界500強第33位,全球金融企業第5位,連續5年蟬聯全球保險企業第1位。
考察中了解到,中國平安是通過綜合金融破解大而不強的難題。綜合金融,就是平安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的生動實踐。
平安綜合金融結構之大之全,從兩個維度可觀一二:范圍上,覆蓋保險、銀行、資管、證券、醫療健康等多領域;體量上,擁有全業務金融牌照,壽險、產險、銀行、科技等子公司達30余家。
平安通過綜合金融實現質效雙升。近5年,公司客戶數從1.7億增長至近2.29億。2022年平安集團核心金融公司之間客戶遷徙超2496萬人次。截至2022年12月末,有近9020萬個人客戶同時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占整體個人客戶的近40%。這意味著,平安的客戶,每4人中就有1人同時享有平安提供的多項服務。
以醫療生態圈為例,客戶既可以在“平安健康”APP上在線問診,也可以順道完成買藥、看病掛號、預約體檢、購買醫療保險等,甚至還能在線上商城購物。
綜合金融讓平安走出人海戰術。平安保險用三年的時間把平安的保險代理人從近80萬人減少到不足40萬人,人均產能、人均收入卻提升了22%。
2021年,平安在銀行構建了一支專業的保險隊伍,改變單純銷售保險的傳統路徑,從而實現銀保增量突破,銀保收入同比增長80以上。
科技賦能與金融高質量發展雙向奔赴。在中國平安展廳我們了解到,通過智能調度系統,目前平安車輛保險理賠99%已經實現線上定損,92%的理賠一小時能拿到賠款,其中3000元以下的理賠15分鐘就能收到賠款。去年平安車輛險客戶滿意度達到95%。
科技為金融業務賦能,讓傳統主營業務也煥發了新的生機。2022年,平安平均每天處理客戶服務近260萬件,82%使用人工智能服務;
今年第一季度,平安人工智能坐席驅動產品銷售規模在整體坐席產品銷售規模中占比49%;
截至目前,平安集團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接近5萬項,穩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銀行依托發射的平安1號、2號、3號衛星,將金融服務延伸至礦山林區、草原戈壁和遠洋運輸等地面信號缺失的地區,填補了傳統信貸業務的空白點。截至2022年末,通過衛星實現的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融資超6400億元。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平安從做多做大做廣,逐步變為做實做穩做深。
6月28日,標準普爾公司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年鑒(中國版)2023》。平安獲評中國企業標普全球ESG評分最佳前1%,為中國保險公司最高評分,同時也是最佳前1%區間段唯一上榜的保險公司。
ESG是衡量企業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被公認為是企業長期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作為平安集團金融科技能力對外輸出的重要窗口,金融壹賬通承載著將經平安驗證的技術賦能社會、賦能行業、賦能廣大金融機構的使命。金融壹賬通監事長黃潤中介紹,中國平安正是通過交易數字化、客戶全球化、服務無界化和金融場景化,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8月30日,中國平安發布2023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819.57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98.41億元,再次實現大幅增長。
青島市金融業聯合會秘書長郭中華表示,現代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青島的金融機構在以科技支撐金融創新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通過此次學習,仍然可以看到不少差距和諸多今后應該學習的地方。
數字化轉型
改革開放之初,深圳每一次大的政策創新和突破,都在全國引起石破天驚的反響。
有人統計,深圳在各領域的改革發展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
如今的深圳,正在全力實現另一種突破,這種突破看似悄無聲息,但卻影響深遠。
深圳敏銳地認識到,當前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數字化承載的新技術融合為特征,這將深刻影響未來的產業結構。中國的經濟得益于改革開放,得益于人口紅利,而現在人口紅利消退,技術與數字紅利到來,深圳必須快速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這是時代的機遇。
“華為是中國最早積極擁抱數字化的企業之一”。在深圳,企業家們聆聽了華為前高管楊通鵬關于華為數字化轉型的報告。
1997年,華為營收突破41億,年增速100%,躋身中國電子企業十強,但同時也讓任正非感到危機四伏。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企業所有流程沒有統一規制,如研發部根據市場部的要求,一種產品反復修改,版本號能到上千個,導致營收上升,利潤卻逐年下降。
1998年,任正非決意以IBM為師,以數字化為核心開啟一場對公司流程的大變革。
和今天喊著數字化轉型的很多企業一樣,不少華為人覺得老板被騙了,轉型是個“大天坑”。
以產品數據管理平臺(PDM)為例,使用PDM前,華為的研發能在小范圍迅速協同,靈活自由;但使用PDM后,變成了流程全拉通、數據全共享、輸入輸出嚴管的新模式。結果,員工不習慣,加上配套不完善,導致研發效率不升反降。
有人戲稱PDM為“爬得慢”,有的干部開始公然反對轉型。
對此,任正非態度堅決,要求華為“削足適履”,先僵化、后固化、再優化,不達目的不罷休。
內部的“坑”沒填完,外部的“坑”又來了。
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裂,電信業一片凋零,華為首現負增長。
此時,陷入轉型深水區的華為,不得不面對一個重大抉擇:是把燒錢卻看不到盡頭的數字化轉型做下去,還是先緩一緩,把寶貴的資金先投入業務?
任正非的選擇是變革到底。為此,華為甚至停掉了一部分在建工程。
2008年,為期10年、耗資40億的轉型大功告成。10年間,華為的研發周期縮短一半,故障率降低95%,供應鏈處理效率提升35%,海外市場取得重大突破;總營收較10年前大增20倍,首次突破千億,成為與愛立信、諾基亞等比肩的全球通信巨頭。
對此,任正非的評價是:“IBM教會了我們怎么爬樹,我們爬到樹上摘到了蘋果。”
華為的數字化,并未止步。2016年,華為再度以“云”為數字底座,開啟了規模更宏大的數字化轉型。
2016年之后,華為建立起數字化云平臺,將“一切數據業務化、一切業務數據化”,華為手機全球的庫存、出貨、激活、市場狀況,乃至供應商的相關數據,因此盡收眼底,并且及時掌握,這成為支撐華為一年6400億營收的基石。
在三一云都產業園,青島的企業家們與三一重工副總裁、海星智駕科技CEO王發平線上分享了他們數字化轉型之路。
三一重工海星智駕致力于無人化智能駕駛與作業全棧解決方案,抓住了礦區,港口,園區工程作業勞動力短缺的行業痛點,推動工程機械無人作業,邁向高效互聯、產裝協同的機器無人化作業新時代。今年6月份,海星智駕一筆合同就簽署了60臺新能源無人駕駛重載自卸車,合同金額上億元。
三一重工是我國傳統制造業領域最早開展數字化轉型探索的企業之一,可謂見機早、行動快、見效好,其業務變革力、領導變革力、組織變革力都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
成立于1994年的三一重工經過近10年的打拼,于2003年在上海A股上市。當時的決策層清晰地認識到,高速增長與持續贏利是企業的關鍵點。可增長與贏利往往是天然的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用信息化與數字化的手段做支撐。
2019年,三一重工投入近百億元進行智能制造轉型,掌門人梁穩根表示,轉型成功了就會“翻身”,不成功就會“翻船”。
三一重工的數字化轉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生產效率提高。其打造的“燈塔工廠”,產能提升70%,制造周期縮短50%。如一臺泵車有2200個零件,生產完成要經過196道工序。通過全程智能調度,實現了“一張鋼板進、一臺泵車出”的智能制造全過程。單臺混凝土泵車下線時間從2018年前的2天縮短至2020年的40分鐘,整體生產的時間減少了99%。
未來,三一重工就是科技化企業,是基于數據驅動的數字化科技企業。
青島能源集團總經理徐冰表示,能源集團是傳統服務型企業,生產項目多,企業和居民對能源需求多元化,生產成本高。今后必須通過數字化提高能源數字化整合能力、提高服務能力,通過參觀學習找到了數字化發展的新思路。
山東港口青島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蘇建光表示,港口也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必須堅持走數字化發展的路徑,數字化改造初始投入較多,但后期成本會逐步下降。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數字化改造的成本也在下降,現在正是青島企業擁抱數字化的好時機。
永遠在路上
在深圳考察這些天,你會發現,深圳的很多企業都是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前后,遠超中國企業平均3年的生命周期,但仍然保持著巨大的活力和創造力。在金蝶集團,青島企業家們找到了一些答案。
軟件產業已經進入大模型時代,而誕生于DOS時代的金蝶集團如今仍愈戰愈勇。
在金蝶集團總部,山東公司負責人褚文欣介紹了金蝶歷史上的三次“蝶變”。
第一次是從DOS到Windows,1995年推出國內第一款基于Windows 操作系統的財務軟件,推動財務管理從珠算進入電算化時代;第二次是2001年從財務軟件到ERP,打破ERP 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市場占有率增長62%;第三次是企業云服務,2018年推出金蝶云·蒼穹,助力更多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轉型成功的金蝶,股票市值10年翻了10倍。
實際上,很少有企業會像金蝶這樣,在誕生30年之后,仍然把持著行業龍頭地位,并不斷帶頭掀起變革浪潮。
金蝶的變革有一個看似粗暴卻發人深省的行動,那就是“砸”!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每年都要砸掉一些舊東西,同時又誕生一些新事物。”金蝶掌門人徐少春表示。
2014年5月4日,徐少春砸掉了筆記本電腦,誕生了社交移動辦公平臺——云之家;
這一年的8月8日,他砸掉了服務器和數據中心,把金蝶逼上了云端;
2016年5月4日,他砸掉了辦公室,顛覆了傳統的組織邊界,倡導全新的工作方式;
2017年5月4日,他砸掉了ERP,轉型云服務;
2018年5月4日,他砸掉了財務與業務的邊界,誕生了金蝶云蒼穹,大企業云服務SaaS+PaaS平臺;
2019年5月11日,他砸掉了一個象征束縛自身的繭,破繭成蝶,確立了新的人生使命;
2020年,徐少春砸掉了一個象征企業數字化單體架構的“煙囪”,建立產業互聯網云生態。
從1993年到2023年,已經飛舞三十年的金蝶,目前云服務已覆蓋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服務的企業和組織超過740萬個,服務超過一半的中國500強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榮華建設集團有關負責人孫毓表示,金蝶集團的發展歷程讓同樣有著近30年歷史榮華建設集團深受啟發。企業的決策者在一些關鍵節點上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氣,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氣,改變永遠是一個企業不變的主題。
世界科創之都
幾天的參觀,青島企業家處處感受到這座城市科技的力量和對人才的重視。
在寸土寸金的南山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圈出了77萬平方米的面積設立了全國首個人才公園。在人才公園的展廳里陳列著深圳近幾年重大科技發明成果,每一項成果旁邊都有一個發明人的照片和詳細介紹。
深圳還是在全國率先設立人才日的城市。在2022年的“深圳人才日”上,參加全球創新人才論壇的生物學家顏寧在演講中宣布,將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
截至今年10月,深圳已有全職院士86人,高層次人才2.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過19萬人,各類人才總量超663萬人。
在中國電信5G展館我們了解到,近10年是深圳科技創新爆發式增長的10年。
10年中,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800家到21000家,增長近8倍,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超過1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1.29萬億到3.03萬億元,實現量增質優的遞進;專利授權量從48662件到27.92萬件,增長5倍多,連續4年位居全國榜首;可以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保護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74萬件,連續18年領跑全國。
《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居全球第二;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指數2022》顯示,深圳的技術創新全球策源力排名全球第5位、中國第一位。深圳R&D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占GDP的比重)5.49%,居全國第二位。
目前,深圳已構建起日趨完善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出臺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加強基礎研究和“無人區”前沿探索。明確到2030年深圳市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比重達8%以上。
出臺《深圳市促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整合市財政資金購置的近80億元大型科研儀器4886臺套,使用率達109.1%。
深圳市制定了全國首個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兩年來已為500余位外國高端人才辦理確認函,受到科技部(國家外國專家局)高度肯定,進一步提升深圳針對外籍人才的開放度和吸引力。
放眼更廣闊的科創版圖,深圳高新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串珠成鏈。全市已建成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各類創新載體超3100家,承擔著為深圳吸引創新人才、夯實創新地基、提升創新能力、完備創新鏈條的重要功能。
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深圳已捧回國家科技獎項148項,企業+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聯合體迸發出超強能量。
在深圳灣人才公園,青島市企業聯合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張鎮安,看著如今的深圳灣繁榮的景象深有感觸。他說,上世紀90年代,他因工作原因經常往來深港兩地,當時的深圳灣還是一片荒涼灘涂,經常有人在這里出租高倍望遠鏡供人眺望對岸的香港。現在,這里是深圳超級總部基地,吸引了全世界艷羨的目光。他指著遠處新建成的華潤總部春筍大廈說,深圳人非常重視總結他們的城市精神,我認為深圳精神就像這座充滿生機的春筍建筑,永遠向上,無限生長。(文/孫建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