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游子的赤誠之心,這是一位在北京創業民營企業家的家鄉情懷… ...
從北京撇家舍業返鄉,帶領村民發展智能防風溫控大棚種植“圣女果”… ...
短短幾年功夫,“圣女果”變成了全村人致富的“金果果”……
他,是山東省平度市同和街道西侯家莊村村委會主任羅守言。
眼下,西侯家莊村“圣女果”進入盛果期,羅守言正在在智能防風溫控大棚察看圣女果生長情況。
心牽掛,走得再遠也戀家
現年52歲的羅守言,人生閱歷豐富,曾在部隊和企業從事過后勤保障、酒店接待等工作。2007年下海經商,從事體育用品、運動鞋、運動服、比賽服經營。由于重合同、守信譽,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2013年,他創立了靚動科技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并取得了年銷售額超千萬元的不俗業績。
提起羅守言返鄉當“村官”帶領村民發展“圣女果”的事,還得從5年前說起。
從小在村里吃著地瓜、玉米餅子長大的羅守言,前些年經常回家鄉看看,看著村莊面貌改觀不大,父老鄉親還不富裕,羅守言心里很不是滋味。
是家鄉人笨?是家鄉人懶?不!家鄉人缺現代觀念,缺一個引路人、缺少一條發展特色農業的致富路。
2017年是村級選舉年,家人得知羅守言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候選人時,都投反對票。妻子馬周清勸他:“守言啊,咱創辦的企業趕上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經營也越來越好,再說了你回村干“村官”,俺不稀罕,企業顧不上,吃苦受累不說,萬一干不好,會留下罵名,何必!你到底圖個啥?”
“圖個啥,俺就想為父老鄉親做點事情,圖的是讓大伙都過上好日子……”
羅守言在智能防風溫控大棚察看圣女果生長情況。
血乳之源,根脈所系,大地母親!去得再久再遠,這濃濃的家鄉情結,又怎能隔斷?2017年11月,羅守言毅然讓妻子、親戚幫著經營企業,只身一人,撇家舍業,從北京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平度市西侯家莊村擔任村委會主任。
情難舍,返鄉再上新戰場
“村官”雖小,干好不易。羅守言被推選為村主任后,田間里轉,炕頭上嘮,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外出參觀、實地考察和市場調研,并根據當地土地屬性和水質條件,經村“兩委”多次研究決定:發展種植“圣女果”,走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種“圣女果”,建一個實種面積4.5畝的智能防風溫控大棚,在當時需要一次性投資30多萬元,資金哪里來?
“我來幫著辦理貸款。”2019年7月,羅守言幫助25戶村民從北京人保三農小貸辦理貸款300多萬元,全村一下子發展了59個智能防風溫控大棚,面積達400多畝。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全村3700畝土地已發展種植“圣女果”2000多畝,并影響和帶動了周邊村鎮擴大“圣女果”種植1萬余畝,使更多農民靠種植“圣女果”走上致富路。
青島市西侯家莊果蔬專業合作社收購社員和果農“圣女果”。
如今,“圣女果”變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據羅守言介紹說,這幾年雖然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圣女果”一直供不應求。今年春節后“圣女果”上市,平均價格每公斤20元左右,高時每公斤價格30元以上。
種下“圣女果”,走上致富路。羅守言說,全村光今年就新增智能防風溫控大棚700畝。建一個4.5畝智能防風溫控大棚,需投資30多萬元左右,每個棚栽1.6萬株苗,按目前市場行情,1株苗毛收入45元左右,當年1個棚毛收入六七十萬元,除去當年發展智能防風溫控大棚等投資,純收入可達20余萬元。
志不改,誓讓家鄉換新顏
為促進當地“圣女果”這一特色農業發展,把盛產的“圣女果”銷出去,賣個好價錢,羅守言組織成立了青島市西侯家莊果蔬專業合作社,現已發展社員100余戶;注冊成立了青島綠谷金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實現種植、加工、分級、運輸、銷售一體化發展。
與上市公司、水果全產業鏈企業——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供需關系,并成為該公司的水果特約供貨基地。目前,羅守言帶領西侯家莊村走出了一條公司十基地十農戶十專業合作社十水果全產業鏈企業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青島綠谷金倉農業科技有限公實現種植、加工、分級、運輸、銷售一體化發展,這是工人們對“圣女果”進行加工、分級。
同時,羅守言還大力推廣電商,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全方位地銷售,讓廣大消費者都能夠吃到正宗的、高品質“禧璐牌”的“圣女果”。“現在我們推廣綠色有機種植,產品品質更好,也更受歡迎。” 羅守言介紹說。
“村民想什么,我就干什么,村民盼什么,我就做什么。”這是羅守言常說的一句話。
前些年,西侯家莊村曾安裝鋪設兩次自來水管道,由于年久管道老化,急需進行改造;原有村里生活用電線路老化,變壓器超負荷使用。從2O19年以來,羅守言通過爭取上級支持,對村內生活用電線路進行了改造,并更換了變壓器;對自來水管道進行了更換,新上319個水龍頭,全村280余戶全部吃上了清澈的自來水。
過去西侯家莊村是土路,一到雨天基本就沒法走了。“圣女果”收獲的時候,遇上雨季,路況不好,收購的車子又進不來,也賣不上什么好價錢。在各方的幫扶下,羅守言通過爭取上級資金,采取“一事一議"的方法,修了護村路,安裝了路燈。交通條件改善,村民出行方便了,進村收購的果商也多了。“陰天雨天都不怕,什么時候都有老板來收。” 羅守言說。
幾年來,羅守言為村民辦實事、跑銷售、爭取項目,開著自駕車,每年自掏腰包10多萬元。每當人們夸他為村民做的許多有益的事情時,羅守言只是笑著說:“只要村民們都富裕了,我的付出,值得!”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通訊員 宗緒昌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