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青島市工商局組織召開民營企業商會協會座談會。
2016年以來,青島市工商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激發市場活力、鼓勵市場創新、服務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以服務地方民營經濟發展為切入點,通過實施“政策創新、驅動創新、機制創新、體制創新”等“四項創新”工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強化統籌協調,大力推動民營經濟提質增量、轉型升級、加快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青島市成功爭創為全國第二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山東省委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專項督查組給予充分肯定,國家工商總局、中國工商報頭版、中國消費者報、省工商局、中央統戰部《每日匯報》專題刊發了青島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相關做法或給予批示肯定。
深化改革實施政策創新
切實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一是全面“去臺階”。在全國同類城市較早出臺《青島市商事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管理辦法》,在設立“禁設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寬準入限制,在全省率先實施住所申報承諾制和席位注冊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面向社會公布,破解了長期困擾企業發展的租金貴、經營場所難尋等難題,進一步激發了大眾創業熱情。
二是著力“降門檻”。先后出臺《關于實行企業名稱核準全程電子化的通知》《關于充分釋放企業名稱資源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的通知》,對名稱登記原則、受理權限、審核時限等實行流程再造,并實施企業名稱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實行網上申請同步核準,全面降低了企業辦事成本,企業名稱登記效率提高了50%。同時,開展企業簡易登記和注銷改革試點,市場準入、退出機制更加便捷有序。
三是重點“優服務”。在全省率先出臺《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的通知》,按照“方便投資者”的原則下放登記權限,并全面推行“獨任審核制”,實施網上預約登記制,進一步提升了登記效能。工商登記注冊時限縮短為3個工作日,縮短了80%。2015年10月1日起,我市全面實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實現了“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企一碼、一網互聯、一照通用”,將過去三個部門接力式辦理轉變為一站式審批服務,有效提高了審批效率,降低了創業成本。
四是不斷“解束縛”。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名義出臺《青島市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錄》,取消衛生許可、娛樂許可等344項前置行政審批,取消比例達到90.29%。全市有30余萬戶市場主體涌入這些新開放的行業,僅取消消防、環保兩項前置審批,就有10.6萬戶市場主體實現無照變有照。
五是切實“促發展”。全力支持青島市財富金融管理中心建設,率先出臺《關于促進投資類企業規范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投資類企業的市場準入、交易和退出機制,切實推動投資類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2016年8月,青島市工商局黨委書記、局長孫海生赴膠州市開展民營經濟專題調研活動。
優化環境實施驅動創新
不斷激發創業創新潛力
一是實施“集群”創客工程。市工商局制定《關于創客企業登記注冊的意見》,放寬創新、創客、創業類企業的名稱核準條件、住所登記條件、經營范圍條件,青島創客聯盟、創客咖啡、五四創客城等一批創客孵化器相繼成立。同時,會同海爾集團按照集群登記、集中托管、集合要素、集聚發展的登記模式,聯合推出海爾“創客·揚帆”創業行動計劃,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創客”發展模式,全市月均新增創客類企業550家,創客數量達到3.5萬家。2016中美創客論壇暨中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2016中國(青島)財富管理創新創客大賽等相繼在青島舉辦。
二是實施“海鷗”創業計劃。認真落實“海鷗行動計劃”,出臺《關于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業的實施意見》,組建政策講師團,實施創業政策進校園工程,切實激發大學生創業激情,提升創業就業活力。僅今年上半年,全市政策性扶持創業1.9萬人,增長76%;發放創業扶持補貼資金1.5億元,同比增長了153%。
三是實施“品牌”創新戰略。大力推動實施商標品牌戰略,開發建設商標公共服務平臺,全市有效注冊商標總量達10.76萬件;2014年以來,新認定馳名商標40件,總量達123件,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三;省著名商標459件,居全省第一;全市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累計申請量超過2000件,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同時,以市政府名義召開全市商標戰略推進會議,對近年來新獲山東名牌、青島名牌和行政認定的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市著名商標等676個創新知名品牌企業發放政策獎勵,切實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市工商局發揮數據信息作用積極服務黨委政府決策。
突出特色實施機制創新
推動惠企措施落實落細
一是創新宏觀引導機制。立足青島市“十三五”發展方向,堅持世界眼光、立足國際標準、發揮本土優勢,首次研究編制《青島市“十三五”民營經濟發展規劃》,召開醫療、教育、養老等重點行業企業座談會,與市委改革辦聯合開展問卷調查活動,并聘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高層次專家學者進行論證評審和風險評估,進一步凸顯了民營經濟在社會發展多元化增長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青島市成為全國同類城市和省內各地市中率先編制“十三五”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規劃的城市。
二是創新政策服務機制。對十八大以來中央、省、市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進行了全方位梳理、比對,按照有效管用、簡潔實用、方便使用的原則,設置了17大類49項共333條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普惠性政策、熱點行業扶持政策、公共服務管理等政策,編制出版了《中國夢·創業夢——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指南》,全方位介紹政策名稱、主要內容、發文單位、執行期限、落實(解釋)部門、聯系電話等,為開辦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入門向導,真正形成了民營經濟服務政策的“一本通”。
三是創新問題督導機制。與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異地商會和行業協會等80余家民營企業代表進行了交流座談,并組織各區市對780家民營企業開展問卷調查活動,征集發展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同時,按照突出重點、化解焦點、解決難點的思路,確定了24項首批政策創新標的,涉及企業融資、人才發展、市場準入、政務服務、財稅減負、行政執法等問題,并分解落實責任部門,啟動實施了政策創新標的項目管理機制,切實以具體項目和活動載體推動政策創新、加快問題解決。
四是創新宣傳提升機制。會同市委宣傳部制定下發了《關于切實強化宣傳推動、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社會影響力的實施方案》,按照突出貢獻、科技創新、潛力成長、創業之星、公益示范等5個類別,組織媒體記者開展“走基層、進企業”活動,青島電視臺、青島日報專門開設“民營經濟發展”“民企在創新”專欄加強宣傳,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新華網、鳳凰網、今日頭條、中國工商報、中國消費者報、山東電視臺、大眾日報等媒體先后對青島市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做法和相關優秀民營企業進行了集中宣傳報道。
強化協調實施體制創新
全面聚匯統籌發展合力
一是健全協調推進體制。2014年,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召開了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會議,并下發了《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全面部署安排新形勢下民營經濟發展工作。2015年8月,推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擔任組長,分管副市長擔任副組長,45個市直職能部門和12個區市主要負責人以及11名民營企業家代表為領導小組成員,全面加強了統籌領導。同時,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市工商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辦公室主任,分管負責同志為常務副主任,市發改、經信、科技、財政、人社等16個部門分管負責人為辦公室副主任,定期通報情況、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切實形成了發展合力。
二是建立聯絡企業體制。召開有關行業協會、異地商會以及民營企業家代表等座談會20余次,會同市委改革辦和各區市政府對780家民營企業開展調查問卷活動,并實地走訪民營企業,深入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建議,協調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完善景氣監測體制。堅持分層分類與全域覆蓋相結合,會同人民銀行探索啟動青島市民營經濟景氣監測工作,全面、及時了解民營企業對經濟狀況的走勢把握和預測判斷。同時,強化發展情況分析,適時編制《青島市市場主體發展情況分析報告》、《青島市民營經濟運行分析報告》等,為黨委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四是健全激勵引導體制。印發了領導小組議事規則、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細則,下發了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工作要點,建立了《民營經濟發展工作動態》簡報,并強化民營經濟屬地發展職責,將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率和營商環境創新等指標納入區(市)政府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目標,定期通報發展情況、督查工作進展,進一步凝聚了發展合力,形成了市級牽頭部門抓總、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各級政府分層負責的發展格局。
通過實施四個方面的管理創新,全力打造了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民營經濟已成為青島市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的“主力軍”。下一步,青島市工商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要求,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統籌推進,探索建立“創業青島”民營經濟網絡服務平臺,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大力提升民營經濟組織化程度,并組織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全面推進民營經濟扶持政策落地、落實、落細,推動民營企業自勵、自強、自律發展,切實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在政策惠企中增強獲得感。
民企數據
民企成為全市吸納就業“主力軍”
民企數量穩步增加。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記注冊民營經濟市場主體13.82萬戶,占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總量的98.89%。截至2016年9月底,全市實有民營企業達到97.27萬戶,同比增長13.25%,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的96.97%。
資金規模大幅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新登記民營企業注冊資本(金)達2912.99億元,同比增長52.41%,占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注冊資本(金)的82.75%。截至2016年9月底,全市民營市場主體實有注冊資本(金)13753.55億元,同比增長49.96%,占全市實有市場主體注冊資本(金)的60.18%。
組織形式更加優化。2016年前三季度,我市私營企業中,公司制企業累計達到29.96萬戶,占比達96.49%,比2015年底提高了5.35個百分點。另外,從上市公司構成看,我市上市公司總數為141家(主板43家、新三板98家),其中,民營上市公司達到127家(主板30家、新三板97家),占比已達到90.1%。
工業生產保持領先。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企業生產繼續保持領先發展態勢,營業收入達到784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72.2%。上半年,民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81.6億元,增速達到7.9%,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0.8個百分點,對全市增長貢獻率達到了53.9%。
外貿出口貢獻突出。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出口總額達到2035.23億元,增長3.8%,是全國五個計劃單列市中唯一實現出口正增長的城市。其中,民營企業出口額1100.24億元,增長11.6%,增幅高于全市7.8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出口增長5.8個百分點,占比達到54.1%,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截至9月底,我市國家級創業孵化載體總量達到94家,其數量位于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其中,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2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66家、國家星創天地1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我市高新技術企業966家,同比增長29.49%,其中43.4%為民營企業;全市中小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94家,占比92.55%,同比增長42.13 %。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營工業企業投入研發經費29.47億元,占全部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到24.41%,較2015年提高了3.21%。
稅收貢獻進一步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稅收541.65億元,同比增長5.57%,占全市的比重達到53.48%,較2014年底和2015年底分別提高9.37%和1.58%。民營經濟對全市的稅收貢獻率已占據“半壁江山”。
吸納就業成為主力。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民營經濟新吸納就業38萬人,同比增長9.6%,占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口總量的73.1%,同比增長率高于全市就業增長率6.3個百分點;民營吸納就業占比分別比2014年、2015年全年高出8.3和4.2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已成為全市吸納就業的“主力軍”。
民營經濟前三季數據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