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尹為鑒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這進一步加速了青島市藍色經濟建設的工作進程。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的誕生無疑為整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注入了全新的科研動力。自2015年6月正式運行以來,海洋國家實驗室以重大科研任務匯聚創新力量,以先進科研條件夯實創新平臺,以網絡化布局組織協同創新,以優質科研服務提升創新效率,其正向著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研究基地跨步發展。
整合資源推動協同創新
對青島市而言,海洋國家實驗室加速了我市藍色人才及相關科研資源的匯聚。相較于過去科研資源分散閉塞的局面,海洋國家實驗室以國家重大任務為牽引,以大科學平臺與設施集群為依托,通過人員雙聘制、知識產權共有等機制設計,匯聚整合相關學科優勢力量,初步解決了創新資源重復、分散、封閉的問題。同時,實驗室以共享后補助方式,建立起海洋科考船隊、大型科研儀器裝備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提高了財政投入效力。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國家實驗室周邊已建設了400萬平方米海洋專業孵化器,30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并配套設立海洋發展基金,有力推進藍色人才的匯聚工作。
在科研資源實現整合統一的基礎上,海洋國家實驗室圍繞“協同創新”的目標,確定了透明海洋與國防安全、藍色生命與生物資源安全、海底過程與能源礦產安全、深海與極地極端環境、健康海洋與生態安全五大戰略任務;明確了深海高端儀器、海洋工程裝備、海底礦產、深藍漁業、藍色藥庫、海洋大數據、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八大產業突破方向;配套建設大型科研平臺,初步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化一體的海洋科技創新鏈條。
事實上,在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其始終堅持兩個“服務”的原則,即服務于國家戰略,服務于經濟需求。在國家戰略層面,海洋國家實驗室先期啟動實施了“透明海洋”計劃,著力發展一批海洋觀測核心技術與重點儀器設備,初步構建“兩洋一海”(西太平洋-中國海-印度洋)綜合立體觀測系統。“透明海洋”計劃的實施,將能實現重點海區環境信息透明化,提高海洋環境災害及突發事件的預報預警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提升我國海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而在經濟需求層面,實驗室與山東省科技廳共同設立“問海計劃”專項,并自主研發了水下智能裝備平臺、水下及水面目標探測與識別技術及裝備、海-空-地信息安全傳輸系統。此外,海洋國家實驗室又打造了全球船舶智能航行中心、海洋創新藥物篩選與評價平臺、藍色藥庫、深藍漁業工程裝備聯合實驗室。可以說,海洋國家實驗室在山東半島乃至全國范圍的藍色經濟發展中,正逐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立足世界海洋科技前沿
海洋實力是未來國家實力重要的衡量標準,全球性的海洋科技競爭局面也越發激烈。面向國際海洋科技發展趨勢和競爭熱點,海洋國家實驗室聚焦深海極端環境與戰略資源、海底過程與礦產資源開發、藍色生命過程與生物資源利用等前沿方向,啟動了重大戰略研究項目,并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發現了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物,在南黃海中部隆起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層中首獲油氣顯示。同時,實驗室發起的“透明南大洋”、“透明印度洋”和“海上絲路”等國際海洋大科學計劃得到國際海洋界的積極響應,其正在實施的“萬米深海行動計劃”,更將推動我國深海研究進程,彰顯海洋國家實驗室在世界深海研究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海洋國家實驗室也大力匯聚國內外高端人才,以進一步提升青島市的藍色經濟優勢。對標國際,實驗室啟動建立了海外科學家開放工作室,聘請海外頂尖學者擔任首席科學家;同時,啟動實施“鰲山人才”培養計劃和引進計劃,面向全球遴選一批領軍科學家、卓越科學家、優秀青年學者和杰出工程師。據了解,在2015年度的“鰲山人才”培養計劃中,首批17人入選了“卓越科學家”專項,16人入選“優秀青年學者專項”,并同步啟動了“杰出工程師專項”。目前,海洋國家實驗室已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機構達成協議,柔性引進20位一流科學家。
推進公共科研平臺及大科學裝置群建設,同樣是實驗室的重要工作。為此,海洋國家實驗室創新海洋科考管理模式,統籌“蛟龍號”、“科學號”、“向陽紅01號”等一批世界領先的海洋科考裝置與船舶,建立了國家級深遠海大型科考船隊與基礎條件共享平臺;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聯合發起大洋鉆探船建設計劃,積極推動海底觀測網、深海空間站等大科學設施建設;與山東省科學院、浪潮集團合作建設全球海洋科研領域最快的2000萬億次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此外,實驗室又建成了國際認可的海洋創新藥物篩選與評價平臺,支撐海洋創新藥物研發,并完成海洋同位素與地質年代測試、海洋高端儀器設備研發、海上試驗場等大型科研平臺的建設規劃。
大力推進公共科研平臺
綜合實力的提升,也逐步增強了海洋國家實驗室的整體影響力。對于未來的發展方面,實驗室將通過構建全球協同創新網絡,主導發起國際海洋大科學計劃,打造高端的國際學術峰會,努力提高海洋國家實驗室的世界影響力和話語權。
在構建全球協同創新網絡方面,海洋國家實驗室與國際著名涉海高校、科研單位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建立分布式全球協同創新網絡,并啟動與澳大利亞聯邦工業研發組織等機構的合作,籌建國際南大洋研究中心。此外,實驗室與俄羅斯希爾紹夫研究所共建了國際北極研究中心,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共建國際深海研究中心,與德國海姆霍茲系列海洋研究所共建深海儀器裝備中德聯合研究中心。
為了引領國際海洋科技前沿,實驗室設立面向全球的“鰲山論壇”正逐步成為國際一流的學術峰會。2016年以來,海洋國家實驗室先后召開了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極地海洋生態、智慧海洋、海洋大數據等主題的9次鰲山論壇,國內外專家千余人次參與研討。9月19日主辦的2016年CLIVAR開放科學大會,更有超過600名國際知名科學家來青參會,實驗室在全球學術領域的影響力獲得顯著提升。
而在主導發起國際海洋大學計劃方面,海洋國家實驗室主導發起的2016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于9月26日召開, 20個國家(其中“一帶一路”沿線13個國家)、60余個涉海院所領導人參會。本次會議涵蓋了世界頂級海洋科研機構和國內外知名涉海大學的負責人,被譽為全球海洋科技領域的“G20峰會”。隨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的產生,以及諸多有影響力會議的召開,海洋國家實驗室以其極具特色的藍色經濟優勢,正在全國逐步具備不可替代的地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