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訪仙界,今宵宿太清。煙澄山月小,夜靜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葉驚。悄然成獨坐,細數曉鐘聲。”這首清代文人林紹言所作的詩,描寫的是嶗山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色——“太清水月”。
“太清水月”曾在2017年被央視評為“中國最美賞月地”,此后更是聲名遠播,至今成為嶗山中秋佳節的一場文化盛宴。
又迎一年中秋佳節,又賞一輪太清水月。嶗山作為“海上名山第一”,是中國大陸18000公里海岸線上的最高峰,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造就了天然的賞月利好因素。就連清朝的著名才子劉墉在游歷太清宮時,看到一輪明月海中升起,也曾感嘆其意境非凡,寫下了“太清水月”四個大字,從此太清的月景,便有了“太清水月”的美譽,并被收入嶗山十二景,流傳至今。如今,“太清水月”景色常在,其深厚的文化積淀隨著時代不斷被賦予新的觀賞形式,一年一度的“太清水月”吸引廣泛關注,成為大家寄托“情思、鄉愁”的重要載體。如果你能在中秋佳節的夜晚,海月東升之際,身處嶗山太清,一定會被太清水月的美景所震撼。
據攜程平臺上數據顯示,近期“賞月”關鍵詞搜索熱度環比增幅超過423%,青島也上榜最熱門出游地之一,來青島嶗山太清游覽區“追”月亮一定是初秋浪漫的選擇。中秋之夜,靜謐的夜空浮著縷縷薄云,時而逐云、時而遮云,為此海天圓月盛景做了絕美的畫布。繼而月亮掠過山脊緩緩升起,一幅玉瓊當懸、皓魄當空的圖卷逐漸形成。在這里一邊感嘆這世間美好,一邊親眼見證山間一輪金月緩緩升起,在這一方秀色天地間,共度中秋佳節,共敘山海雅情。
跨越古今,時代更迭,一輪明月帶來的不僅僅是團圓儀式感,更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悟。“太清水月”是嶗山風景區歷史文化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嶗山將以此為契機,深度挖掘“太清水月”自然景觀背后的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地方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和傳播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 記者 王澤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