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李倚慰
1000元一把梳子,換做你是用戶,會不會買?當網上大多數(shù)的梳子還不到50元的時候,有多少人肯掏出1000元買下這把“梳子中的戰(zhàn)斗機”?如果英國皇室、貝克漢姆的老婆維多利亞都在用,你會不會選擇它?數(shù)據(jù)顯示,在微信公共平臺,通過訂閱號發(fā)出的一篇文章,直接賣出這把梳子的數(shù)量為93把。
據(jù)“最東西”首席運營官張卓林介紹,之所以能賣出93把千元梳子的原因,無非有三點:值得信任的品牌感、能打動用戶的有用的內容,以及強有力的轉化,這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借助“有用”和“最”打開市場,是‘最東西’在微信公共平臺上推開電商大門的兩大支點。
通過場景化完成產品轉化
在訂閱號的環(huán)境中,梳子的營銷其實就是電商的嘗試。“有了品牌感,一定要做有用的內容。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環(huán)境下,內容為王是清楚的。我們選擇的每一個產品都是有用的,對用戶而言,沒有用的東西不會深度閱讀。即使不會去購買,也一定會收藏或者是分享。”張卓林表示,“最核心的是有用的內容需要轉化,如果不轉化,整個購買行為就沒有意義。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環(huán)境下,轉化最重要的就是場景化。現(xiàn)在場景化很熱,在O2O領域場景化是提到的最多的,但是我們在移動互聯(lián)網、自媒體環(huán)境下,場景化有兩個點很重要。一個是小場景,一個是大場景,通過內容把用戶帶入到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然后用戶會通過這些細節(jié)產生聯(lián)想和回憶,這種帶入聯(lián)想就是小場景的代入;當用戶對內容認可、產品認可,然后對購買的體驗再認可的情況下,用戶自然而然形成對購買、消費有一個記憶,這種記憶我們覺得應該是大產品的轉化。”
張卓林認為,在做媒體電商的環(huán)境下,一定要做到聚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閱讀破10萬+這個事情是不是很重要?“我們一直做不到,但是我們會一直走自己的路。比如香皂,我們去年底推出法國獨有的香皂,280元一塊,大概是3%的轉化率,這樣的轉化率反而是我們需要追求和關注的。”
社群化方式打通銷售渠道
“任何個體都離不開推廣,我們的經驗就是推廣一定要情景化。”張卓林表示,“與用戶做關系,最合適的就是君子之交,保持和用戶相對的距離感。微信搭建了一個很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為媒體電商或更高級的電商提供了更廣的發(fā)展空間,場景化就成為我們在后期重要的轉化器。”
在這個鏈條當中,場景化是轉化器,媒體化是平臺基礎,電商化可以看做價值延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社群化,將成為我們最終的催化器,結果可能是不可估量的。張卓林表示,“‘最東西’平臺運營了一年,有25萬用戶,發(fā)布了150款MVP產品,月均銷售額為30萬元,基本形成了用戶自發(fā)組團購買的C2B的模式。我不是把這個貨買回來,我們做的就是給大家去介紹一個優(yōu)質的產品,用戶如果感興趣,我會把所有的購買信息告訴他們,在什么地方買更便宜,用戶也可以在我們這里報團,十個人、五個人、二十個人組成一個團,‘最東西’會出面和品牌商談,價格可能會更便宜。關鍵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打通渠道,這是一種反向C2B的方式。”
通過內容引導產品獲取收入
對此,微信開發(fā)平臺產品經理朱深彬認為,“通過內容去引導產品,這個模式是微信公眾平臺目前或是未來很重要的商業(yè)或者是公眾號變現(xiàn)的能力之一,我覺得‘最東西’在這方面抓的很準,可以通過內容帶來更多收入。”
“關于媒體電商模式的探索,未來需要服務號做的是跟真正的用戶進行溝通交流和維系,更多的還是利用訂閱號與閱讀者進行交流。”張卓林表示,“現(xiàn)在我們還是很小,但是我相信小個體一定會有大未來,未來的生意將通過消費升級和用戶來展開,我們也會圍繞著訂閱號和消費升級實現(xiàn)更大的突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