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丘伏擊戰故地——當年的“大灣”已經變成了農田。岳柏宇 攝
時間:1945年3月11日
地點:膠州市膠萊鎮麥丘村
戰果:擊斃包括日軍分遣隊隊長在內的日寇5人,俘虜日軍6人,俘虜偽軍41人;繳獲輕機槍1挺、擲彈筒1個、步槍48支、短槍1支、望遠鏡3付、子彈800余發
驕陽似火,青島日報/青報網“重走青島抗日戰場”報道組一行來到膠州市膠萊鎮麥丘村。“就是這兒了,這里原來是一個大灣,70年前就是在這里咱們打了麥丘伏擊戰,干掉了日本小鬼子一個班。”80歲的王利民老人指著沈海高速旁的一處農田告訴我們。
麥丘戰場位于麥丘村東南方向1.5公里處,70年前這里是日寇掃蕩必經之路上的一處灣地。滄海桑田,70年后我們站在生機盎然的農田,看著高速公路上的車來車往,很難想象當年在侵略者的鐵蹄下這片土地遭受了怎樣的創傷。“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在遠離戰爭硝煙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珍視先烈們用鮮血書寫的昨天。
打掉日寇最后的囂張氣焰
1945年3月11日,膠州麥丘伏擊戰,擊斃日軍分遣隊隊長及日兵5人,俘虜日兵6人,俘虜偽軍41人。
“每個研究青島地區歷史的人都不會撇下‘麥丘伏擊戰’。關于這場戰斗,很多史料都有明確記載。”膠州市黨史辦研究室副主任方秀佳向記者介紹,“這是我黨領導的膠縣獨立營組織的對日寇的一場漂亮的伏擊戰。麥丘伏擊戰是日軍實行重點配備后,偽軍配合日軍出犯騷擾受到的一次重大打擊,打掉了日寇最后一絲囂張氣焰。膠東軍區曾以模范戰例予以表揚,時人稱之為‘膠州的平型關大捷’。”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歐洲戰場取得完全勝利,德意志法西斯陣營徹底覆滅。此時,日本法西斯勢力還沒有遭受到致命的打擊。駐守在青島的日軍氣焰還十分囂張,經常帶領偽軍在據點周圍掃蕩搶糧。麥丘村就位于平度南村據點日偽軍向南掃蕩的必經之路上。
據《中共膠州地方史》記載,1945年3月11日,膠縣縣委正在膠縣東北鄉趙家塋開會,時任膠縣獨立營參謀的宋光報告,平度南村據點日偽軍60余人南犯,已經接近獨立營防區。經縣委緊急磋商,決定由宋光指揮獨立營兩個連聯合鐵路武工隊、青島工人大隊的部分部隊對日寇進行伏擊。戰斗于當日上午10時在麥丘村東門外打響。
從日上竿頭打到日落西山
喬顯亮老人今年84歲了。據老人回憶,1945年他14歲,作為家中的老二,當時已經開始幫著父母在地里干農活。3月11日那天,和往常一樣,他一早就拿著農具從家里到地里干活,可剛到田里不久,就聽到遠處傳來了槍炮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14歲的喬顯亮竟然尋著槍炮聲跑了過去,最后,在村東北的一個大灣旁,喬顯亮看清了眼前的一切——一二百人在槍林彈雨中火拼,其中有十幾個穿日本軍裝的。“俺當時趴在一個土坡后面,離大灣就隔個三四里地。當時好奇啊,就躲在這里看。”據老人回憶說,雖然當時好奇,但畢竟是槍林彈雨,也把自己嚇得夠嗆。“當時一群二鬼子(偽軍)和十幾個鬼子被困在大灣里,他們武器好啊,縣大隊的人沒法靠前,兩方就僵持著,不過還是有很多二鬼子嚇得跑了。”
今年80歲的王利民老人出生于1935年,當時10歲的他聽到槍炮聲就和父母一起躲在家里。“槍聲持續了一天,到傍晚我聽著沒槍聲了,才跑到大灣那里去看的。”王利民回憶說,“到了現場發現縣大隊的人都在清理現場,擊斃了好幾個鬼子,還活捉了好幾個,二鬼子就多了,得抓了三四十個。
據記載,當年膠縣獨立營利用麥丘東南方向大灣錯綜復雜的溝渠對日偽軍進行突擊包剿,偽軍50余人除數名逃竄外,其余全部被俘。日軍一個班被圍困在麥丘東南的一個三角形大灣中,憑借機槍和擲彈筒拼死抵抗。我軍雖多次發起攻擊,但由于缺乏重武器掩護,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南海獨立團田世興、仇福中接到縣委報告后,率領七連的一個排火速增援,使用擲彈筒轟擊被困日軍,至17時戰斗結束。
麥丘伏擊戰從日上竿頭打到日落西山,戰果十分豐厚,共擊斃包括日軍分遣隊隊長在內的日寇5人,俘虜日軍6人,俘虜偽軍41人;繳獲輕機槍1挺、擲彈筒1個、步槍48支、短槍1支、望遠鏡3付、子彈800余發。
“自此戰之后,青島地區的日寇外出掃蕩搶糧的行動明顯減少,基本就是在據點里龜縮,等待投降。”方秀佳說,這一戰打掉了日本侵略者最后一絲囂張氣焰,讓日寇從心底認識到了自己即將失敗的命運。
戰士們迎著機槍炸彈把小鬼子堵在灣里
麥丘伏擊戰作為一場伏擊戰,戰斗時間之長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也比較罕見。不少文史專家認為麥丘伏擊戰的勝利是比較艱難的。
在喬顯亮老人的帶領下,青島日報/青報網“重走青島抗日戰場”報道組來到了當年麥丘伏擊戰的遺址。
“這兒以前是一個‘大灣’。”喬顯亮老人指著沈海高速路旁的農田向記者解釋,所謂“大灣”就是一處地形凹陷的池塘,“當時那個灣地附近溝渠很多,又恰值春天,灣里沒有水,灣底到岸上有兩三米的高度,坡很陡。小鬼子趴在灣里,我們的戰士打不著,靠近了,小鬼子就放機槍、扔手榴彈。有幾次,鬼子要跑,我們的戰士迎著機槍炸彈硬生生地把小鬼子堵在灣里了。”
王利民老人當時與村里的戰士關系極好。他回憶道:“我們哪有什么好槍哦,都是‘啪、啪’的單發槍,很多人子彈都沒有幾發,都是撿個彈殼里面插上樹枝放在彈藥包里迷惑敵人的。到了下午我在家里聽著槍聲漸漸少了,后來聽說鬼子的子彈打光了,我們的大部隊帶著手榴彈從側面摸上去把鬼子炸出來了。”
曾任膠縣獨立營文書兼會計的劉文彬同志在他的回憶錄中仔細描寫過當時我軍裝備的窘迫程度,“膠縣獨立營建立初期,武器裝備十分低劣。營連干部,偵察班有部分短槍,質量很差,大部分戰士有1支步槍,這些步槍有土造、套筒單打一等各式,每支槍配子彈不到10發,戰士們就憑這些武器,活動在膠、高、平三縣邊區周圍不到三十華里的地盤里。”
據史料記載,我軍在麥丘伏擊戰中,犧牲了4名獨立營戰士,包括參謀宋光在內的3名同志受傷。“就是在這種裝備劣勢的局面下,我們的隊伍面對國仇家恨,敢打敢拼,用勇氣彌補了裝備上的不足,給日寇以沉重打擊。”方秀佳動情地講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