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8月20日電 “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婉轉悠揚、如泣如訴的童謠《歌唱二小放牛郎》如今已經在中華大地流傳了73年。這首誕生于抗日戰爭中期的歌曲是當時為數不多的以典型人物為主角的音樂作品,其綿長動人的旋律與歌詞深深扎根于中國人的記憶,并相傳至今。
1942年春,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之冀中區進行全面蠶食,切斷冀中區與北岳、平西、冀東各區的聯系,使冀中區陷于孤立,根據地面積大為縮小。5月初至6月底,日軍華北方面軍采取“鐵壁合圍”、“反復合擊”、“分區清剿”、“輾轉抉剔”等戰術,對冀中平原進行殘酷大掃蕩,企圖消滅冀中區中國共產黨政府軍隊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
當時,中國共產黨冀中軍區和中共冀中區委,指揮主力部隊3萬余人,在冀中區人民及北岳、太行、冀東、冀南等區八路軍配合下,采取以主力一部同地方部隊、民兵相結合,在內線堅持斗爭,主力大部轉移至外線尋機殲滅日偽軍的作戰方針,展開反掃蕩作戰。這段幾乎是中共晉察冀革命根據地最為艱難的時期被稱作“五一”反掃蕩,而《歌唱二小放牛郎》就誕生在這個背景之下。
根據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員王曉嵐的考據,《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詞作者方冰于1995年在《新文化史料》第四期上發表了題為《〈歌唱二小放牛郎〉故事歌的產生》的回憶文章,詳細介紹了歌曲的創作過程。
他說:“一天我和劫夫坐在房前的臺階上曬太陽,談起這大半年各自的經歷,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實在太多了,彼此都感嘆不止。于是大家相約把那些動人的材料寫出來,紀念英雄們,也激勵大家,同時給后人留下一個時代的見證。當時文具紙張奇缺,我取出一支鋼筆尖,插在高粱稈上,蘸著紅藥水,在一張麻紙上寫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兩個故事歌詞。劫夫很快譜出曲子來了。第二天教給村劇團的孩子們唱,一下就傳唱開了。”事實上,幾天后冀中軍區召開了慶功大會,由抗敵文工團公演了這首歌,歌曲便流傳開來。
曲作者李劫夫的女兒也介紹過這首歌曲的創作過程。她說:“這是個虛構的故事……反掃蕩之后,爸爸和戰友方冰叔叔商量:我們經歷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我們寫點故事歌不好嗎?歌頌那些在敵人面前不屈的英雄們,使他們的事跡得以流傳,教育后來的人。于是方冰叔叔很快就寫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兩首詞來。”
盡管“王二小”是個藝術的形象,但記者行走于曾經的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可以不時聽到當地百姓講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平山縣閆福華、淶源縣王禾、順平縣王璞等等。
“這些孩子犧牲時只有十一二歲,卻在黨的培養下用小小的肩背扛起中華民族不堪外辱的大旗,用自己的鮮血澆灌民族覺醒的種子,并最終讓抗戰的勝利旗幟飄揚在了中華大地上,也讓‘王二小’的形象更加飽滿動人,流傳至今。”王曉嵐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