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島)生活機器人先鋒匯舉行,一臺機器人在展會上行走(圖 / 新華社)
一年之計在于春。
2020年過去了。突發的新冠疫情,在這一年里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變化。
疫情之下,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從一個個個體,到一家家企業,到一座城市、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無不要在變化中尋求新的生機和路徑。
2021年來了。這一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兩個一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既是新起點,又是起承轉合的關鍵年份,更是后疫情時代人們期待的又一個春天。
春天,總是催人奮進,充滿期待。
回眸“十三五”。我國主要矛盾已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過渡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將如期實現。
展望“十四五”。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助推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加速向科技強國邁進。
在過去的五年里,青島的變化也同樣令人矚目。
全市生產總值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提前兩年和三年實現翻番目標。
成功舉辦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等重大活動;膠東國際機場、濟青高鐵、濰萊高鐵、青連鐵路,以及地鐵開通,城市交通邁入新時代。
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等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2個產業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山東第一家獨角獸企業在青島誕生,青島也在加速培育獨角獸的“熱帶雨林”。
從學習深圳到去上海取經,從自貿區落地到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進,青島一直在謀新求變,比學趕超,不甘落后。
冬天正在過去,伴隨著春天漸進的腳步,我們有更多的理由暢想未來。
歲末年初,各省市“十四五”規劃建議相繼出爐。這被視為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指導綱要,也是各省市尋求新增長動力的答案出處。
山東提出要建設數字強省;深圳提出要打造全球數字先鋒城市;上海提出要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上實現規模倍增,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北京要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天津要形成“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新格局……
在山東的“十四五”規劃中,青島出現的頻次最高,12次。之前,山東就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此外,開放的青島也在“雙循環”中體現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通過建設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實現彎道超車。
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引領膠東經濟圈努力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等,也都被寫進了青島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建議提出,青島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上蹚出新路,在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上實現新提升,在主動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走在前列,推動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實現新突破”,要全方位搞活這座城。
“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已成為青島人的共識,也是青島對外推介的宣傳口號。
“十三五”的成績,已經成為過去。“十四五”的暢想,已然開啟。
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2020年11月26日,濰榮高速鐵路濰萊段(以下簡稱濰萊高鐵)開通運營,這不僅結束了青島平度不通高鐵的歷史,也將濟南至威海的運行時間縮短了半個多小時。
濰萊高鐵起自濟青高鐵濰坊北站,東經昌邑、平度、萊西,與青榮城際萊西站接軌。隨著青日高鐵、濰煙高鐵、萊榮高鐵的開工建設,以及規劃中的京滬二通道,不僅膠東經濟圈將在交通上快速實現一體化,還將與京津唐、長三角兩大經濟圈無縫連接。
“天地交而萬物通”。交通是連接城市的重要紐帶,也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
從早年的瑯琊港、板橋鎮到如今的青島港,從只有一條進出青島的小白干路到橋隧開通、高鐵和地鐵縱橫交錯,以及四通八達的城市路網,讓這個曾經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國際大都市。從“東擴”到“擁灣”變成了現實,“青黃不接”成了過去。這座城市的每一次跨越發展,幾乎都留下過交通的印記。
2021年,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將正式投入運營。曾經,東部沿海城市大多是區域交通的盲點,受制于交通而發展緩慢;如今,立體化的交通網絡,以及沿海的港口優勢,反而使其有了更強大的輻射能力,成為了重要的樞紐城市。
此前,山東已明確要將青日高鐵建設作為山東爭取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重點項目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對于青島而言,這也將是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重大契機。
青島的“樞紐”定位,不只在交通。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說,在“國內大循環”中,青島既是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有著較強的經濟、科技和產業實力,又是“北方第三城”、黃河流域的經濟出海口,擁有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在推動各類市場主體的資源要素流動、循環、聯通中有著獨特的樞紐作用。
在國家的規劃中,青島是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和支點,這得益于城市與生俱來的開放基因,也得益于立體化交通網絡構筑的“底氣”。縱觀國內外先進城市,發達的交通和高效的運輸組織,可以加速資源的快速流通,優化產業布局,增強輻射引領和帶動,帶來高質量發展。
交通的變化,只是青島“十三五”交出的一張成績單。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
山東各地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軌道交通建設被重點提及。煙臺和濟南都提出要構建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四網融合”;濟南要在下一個五年里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240公里;青島要突破360公里,并完成9條運營線路。
目前,青島軌道交通通車總里程已經達到246公里,占山東的比例超過80%,在全國也可以排進前十。現在煙臺、淄博、濟寧、濰坊、臨沂、威海、棗莊等城市也都在規劃、啟動軌道交通建設。預計2030年,山東軌道交通營運里程將達到1200公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居全國前列。
2020年,青島提出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也許,下一個五年,交通建設會是青島開啟新戰略節點城市大門的一把“鑰匙”。
學趕深圳,取經上海
2020年12月17日,第五批赴深圳體悟實訓的150名青島干部抵達深圳。自2019年5月,首批青島干部赴深圳體悟實訓以來,一年半的時間里,青島已先后派出五批實訓隊伍,共計757人。而在2020年6月28日,又有51名青島干部趕赴上海,進行現代服務業專業實訓。
經濟全球化之下,每個城市都在比學趕超。尋標、對標、奪標,就是為了放大坐標找不足,提高標準找差距。
從學趕深圳,到取經上海,這座“北方第三城”已經有深深的危機感。“自豪的青島人也有著強烈的怕被別人落下的危機感,甚至可以說,內心深處充滿深深的焦慮。”這是王清憲在2019年大年初一發給全市正局以上干部的微信,此時他剛剛履新青島市委書記僅一周時間。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深圳領全國之先。青島就是要“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學”,傳遞出“青島的愿景是什么、青島要干什么、青島的狀態是什么、青島的發展路徑是什么”的青島思索。
“學深圳、趕深圳”,是青島在營商環境、制度創新、政務服務等方面的自我審視和全方位學習,是要將“深圳經驗”化為“青島實踐”,將深圳的思維模式轉化為青島新一輪發展的澎湃動力。
上海也不例外,首先是思想上的解放,其次就是要向現代服務業發展最好的城市取經。
2019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就達7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上海服務”是上海的四大品牌之首,而其之所以能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現代服務業走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前列。
王清憲說,到上海學習現代服務業,加快青島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是我們“搞活”產業的關鍵一環。
青島以工業立市,有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涵蓋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的36個。曾經的“上青天”“五朵金花”“品牌之都”都昭示著制造業的輝煌,如今榮光不似之前耀眼,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而著眼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正是因為現代服務業有更強大的產業輻射力、整合資源配置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覆蓋性。
在學趕深圳的同時,青島發起海洋、“雙招雙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軍民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突破平度萊西、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壯大民營經濟、科技引領城建設、城市品質改善提升、國際時尚城建設、高效青島建設、“平安青島”建設等“15個攻勢”,攻克城市發展的重點、難點、痛點、堵點,彰顯改革發展的決心。
如果說學趕深圳、取經上海是向外看,借外力,那么“15個攻勢”則是向內看,增強內生動力。
下一個五年,青島比學趕超的步伐不會停止,攻勢也會一個比一個凌厲,不僅因為“北方第三城”的地位岌岌可危,更因為青島要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成為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就必須解放思想,加速改革,找尋到未來增長的強勁動力。
未來增長的動力在哪
2020年9月,青島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成立全市“十四五”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在與企業家、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各領域專家座談交流中,針對青島市營商環境中行政審批、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保護、產業環境、信用體系等多個方面,規劃編制組收集到了七大類35條問題、五大類48條意見。環膠州灣東岸老城區有機更新、未來產業發展、膠州灣保護等問題,都被納入青島“十四五”要重點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對于青島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曾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青島要圍繞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生命經濟、智造經濟、綠色經濟、樞紐經濟、體驗經濟等七大領域,重點發展以5G、人工智能、區塊鏈、VR等為主的科技引領型產業,以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主的效能培育型產業,以軌道交通、智能家電、海工裝備等為主的勢能壯大型產業,以現代金融、旅游、影視娛樂、時尚文化等為主的業態創新型產業。
中國智慧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圖 / 新華社)
產業的未來,就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未來,是增長的核心動力所在。青島要在哪些產業領域集中發力,要培育哪些未來增長點,決定了這座城市未來的走向和高度。
2020年,“工業互聯網”是青島的熱詞,青島也順勢提出要“打造中國工業互聯網之都”。
因為沒有趕上互聯網的上半場,山東和青島一直“耿耿于懷”,特別是南方的諸多省市借此而起。如何不再錯過互聯網的下半場,青島一直在反思和探尋。而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似乎恰逢其時。
2020年初,青島在全國率先提出“發力工業互聯網建設,著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4月,青島發布《青島市工業互聯網三年攻堅實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打造1個國際領先、10個國內知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20家具有行業影響力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建成核心要素齊全、融合應用引領、產業生態活躍的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8月,《關于加快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發,二十條舉措將助力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9月,青島市工業互聯網微服務平臺啟動,三年內將服務青島市工業企業300家。
“我們做好政策支持、場景對接等服務,支持不同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助力平臺更好地賦能傳統企業,形成良好的生態,最終打造工業互聯網的‘熱帶雨林’,青島離工業互聯網之都的夢想也會越來越近。”青島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工業互聯網時代,產品一定會被場景替代,行業一定會被生態覆蓋。
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為青島工業互聯網的代名詞之一。2020年4月底,卡奧斯平臺上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是1.7萬家,到11月底已增至3.2萬家,每天來卡奧斯參觀學習的企業和政府相關人員絡繹不絕,都渴望搭上這趟“高速列車”。
在2020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王清憲向全球投資人講解了青島的生態思維:“一個地區的發展生態,可以概括為‘4+1’生態。‘4’,就是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1’,就是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在‘四鏈合一’中,無論是產業鏈、人才鏈,還是技術鏈,都離不開資金鏈。我們建設創業城市,就是要打通這‘四鏈’,城市要創業,企業要創業,人才要創業。”
2020年,青島提出了要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商貿、商務服務、現代海洋、高端化工、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高效農業、高端裝備等13條產業鏈,并重點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中國人工智能應用與服務產業高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機器人產業基地等。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助力。資本向哪里聚集,哪里就是機遇之地。作為國家唯一以財富管理為主題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青島在2020年拿到了光大理財、意才基金銷售、青銀理財、興華公募基金四張含金量十足的金融牌照,金融業七大類牌照全部集齊,而2020年上半年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私募基金增速都排在了全國首位。
王清憲曾說,“北方經濟相比南方不活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其中直觀的原因之一就是資本市場不活躍。”他認為,北方要在“雙循環”中補課,首先要補財富管理和資本市場這一課。
除了資本助力,青島的未來,還離不開海洋。這座山海共融的城市,海是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優勢。山東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也有著海洋科研和人才的雄厚實力。
將海洋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的青島,也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著重提及要創建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做優做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以及打造海洋命運共同體示范區。
不論是產業培育,還是資本助力,只有找到了城市未來增長的動力所在,一切美好的暢想才能變成現實。
宋鑫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