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離秋至,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嶗山會場也于8月23日落下帷幕。30年中,啤酒節已成為青島靚麗的節慶名片,更是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豐碑。每次青島國際啤酒節的沸騰過后,對下一屆的期望就會越甚,當青島國際啤酒節走過激情澎湃的三十年,未來又將如何展現節慶張力,釋放城市活力?對此,記者專訪了啤酒節資深顧問林醒愚。
“啤酒節是經典的沉淀,更是文化的豐碑。”林醒愚認為,每個節日都應有自己的文化個性,而青島國際啤酒節,一定是屬于大眾的節日,是全民的狂歡。
林醒愚同時認為,全民節慶并不等同于啤酒節應該“遍地開花”。“一個城市不加規范地舉辦多個會場,以及在不同的城市都舉辦同一名稱的節日,這樣勢必會稀釋節日的文化資源,并弱化節慶的影響力。”林醒愚說。辦節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一座城市節日的獨特性和影響力,所以節慶資源是寶貴的、不可濫用的,青島國際啤酒節應該是這座城市的文旅標志,也是青島的人文豐碑。
三十年來,青島國際啤酒節從弱小走向壯大,始終激情與共,歷久彌新。林醒愚認為,這正是源自城市啤酒文化的日益積淀,而并非簡單歸結為對時尚的追捧。“啤酒節不能簡單定義為網紅,對于時尚的追尋是年年在變、時時在變,各種網紅和噱頭只能滿足公眾一時的興味,為城市沉淀可圈可點的文化范式才應該是啤酒節的使命和歸宿。一個非凡的節日要敢于堅持自我,堅守那些節日最經典的本質。”他如是說。
三十年來,伴隨城市發展,啤酒節的影響力也從青島走向國際。以青島啤酒的年產為證,從發軔之初的2000千升,到如今超過800萬千升;以節日體量的擴容為證,從首屆的30萬市民參節,到現今逾700萬之眾相約舉杯;以外來游客增量為證,1991年僅為418萬人次,而今早已規模過億……啤酒與佳節聯袂獻演城市傳奇,同時也客觀折射出社會進步的巨幅尺度。
在三十而立的重要節點,林醒愚稱,更要認真思考這個節日的未來走向。首先節日的時間、地點、標識是立節之本,盡可能不要輕易更換。節日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凝聚力和關注度的形成,節徽、主題、節歌、吉祥物、節服等都應該是統一的,既不必屆屆煥新,也不能不同各會場各表一章。“我們需要將節日文化凝塑起來,讓全世界的人們每當看到這種標志就能立刻聯想到青島和青島國際啤酒節。”林醒愚說。
作為國內知名的節慶文化學者,林醒愚認為啤酒和啤酒節對于青島具有史詩般的意義,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倡導現代氣息和時尚精神的當下,在三十華誕這個承前繼后的檔口,更應悉心發掘城市遺存的文化資源,因為由經典和文化積淀所支撐的節慶才會底氣更足、走的更遠。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姜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