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運集團董事長劉永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您堅持的“初心”是什么?
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就是他的初心,因為他對初心的堅守,創造了蘋果的輝煌。我堅持的初心也是改變。以變為法,變則通,通則久,向前推進、向上提升,改變企業的發展狀態讓它更健康,改變員工的生活狀態讓他們更幸福,改變社會的生存狀態讓它更溫馨。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新的事情要做,與時俱進,體現的就是正能量。近幾年,交運集團似乎一直在轉型升級的路上。我們始終堅持“向前推進,向上提升”的發展理念,研究如何持續創新,創新模式,顛覆傳統,騰籠換鳥促轉型,鳳凰涅 求創新,就是通過一系列的顛覆與變革,使服務的價值達到最大化,把企業的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員工、回報社會,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我們很樸實地認為,給社會做事,為社會服務,就是我們的責任,這就是我們每天要研究和每天要做的,為社會服務,永遠沒有止境,常態常新。
與“初心”有偏差或者被質疑的時候想過放棄嗎?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么?
從來沒有放棄,因為我堅信、堅韌、堅決,咬定青山不放松。關鍵是要堅持做,如同跑1萬米需要跑25圈,貴在持之以恒。堅持,就一定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能夠保持初心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特別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各種外界的誘惑會干擾我們在路上前行的方向和心境。凈因法師說“讓世界改變你,還是你改變世界?這需要很強的心力。”我們一路走來,也曾經受到過一些質疑。比如說,我們剛開始做品牌的時候,就有人質疑搞這些虛的東西干什么;我們進軍城市公交市場的時候,有人質疑公交又不賺錢做這個干什么;我們開創專業校車客運市場的時候,有人質疑這個市場根本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幾乎企業每一次改革的節點,都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價值觀不同。
但即使荊棘塞途,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因為,首先我有一個好的團隊,同舟共濟、堅韌不拔,他們始終與我一起堅定最初的信念,向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前行。其次,打鐵還須自身硬,我們有了對交通大市場的幾十年積淀,取精華棄糟粕,有能力前瞻性地精確把握市場,事實證明我們的每一次關鍵決策都踏準了時代的脈搏,使企業避開了一次次危機。還有,就是我們的勇擔責任和辛勤付出,獲得了旅客、市場、政府等社會各界的極大認同和肯定。
關注民生、承擔責任。交運是公益性的窗口企業,為社會做事是我們的第一要務。出行,如何能安全、快捷和舒適,這是我們天天研究的課題。我們始終把顧客滿意作為檢驗服務成效的標準,圍繞服務抓創新促發展,延伸服務鏈條,提升服務品質,不斷拓寬企業服務群眾的領域。以交運溫馨校車為例,在當時國家法規政策、運營模式、行業管理等問題尚未完善之時,我們延續著國有企業的使命精神,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終守得云開見日出。目前,溫馨校車達到1600輛,占到全國入籍登記專業校車總數的近三分之一,開通線路3000余條,實現了青島市域全覆蓋,讓12萬學生享受到安全、溫馨的標準化服務,更是引領了行業發展。
我們把工作當作事業,經過改革發展、轉型升級,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現在是海闊天空。2010年以來,我們在經濟危機持續的影響之下,保持了企業的高速增長,僅用3年的時間就實現了集團資產總量、市場占有、營業收入、經濟效益、員工收入的倍增目標,營運車輛達到9000多輛,這些都給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社會需要交運,交運奉獻社會。為社會服務,帶著感情工作,把工作作為事業,在有生之年,為社會多做點事,書寫好自己的歷史。一個企業做的事不是喊口號,關鍵是你怎么做的,社會怎么接受的,對你怎么評價的,這是三位一體的工作關系。我們這幾年都是沿著這個方向走。不斷探索、不斷研究新的市場,豐富服務的手段和內容,得到全社會的認可,這就是堅持下去的動力。
交運溫馨校車,交織真情,運送未來
因為堅持“初心”失去了什么?有沒有什么遺憾?為什么?
如果要說失去,其實也有,主要就是把時間都用到了工作上,失去了個人的生活時間。為了把一個老國有企業進行徹底的改造,讓它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實現涅 重生,我幾乎放棄了所有的個人生活時 ,對家人缺少了陪伴的時間間。雖然個人的生活少了,缺少了運動的時間,但是,我想,精力上的巨大的投入,必然會有巨大的回報。通過服務社會,心靈得到凈化,心里的愉悅油然而起。物質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精神。總的來說,還是沒有什么遺憾的。
交運看似一個經濟組織,其實是一個社會組織。一個優秀的國有企業,不但做好自己的本行,還要承擔奉獻社會的責任,為社會做事、做好。扶傾濟弱,人人獻一份愛,我們這幾年所創造的“愛心驛站”、“愛心基金”、“愛心陪護”、“愛心義運”、“愛心支教”、“愛心招領”、“愛心公廁”、“愛心崗位”和“的士之家”等公益服務項目,讓更多的人群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我們通過有形的手和無形的大愛,幫助困難、弱勢群體,把黨和國家對群眾的關愛,形成交運的具體化,促進了社會和諧幸福。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通過不斷地創造市場來增加就業的機會。近年來,交運集團新招聘員工8000余人,有效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這是講政治、講社會責任的真實體現。我們大力踐行“幸福地生活,快樂地工作”理念,讓17000多名員工體驗到了家一般的溫馨。企業關愛職工,職工關愛社會,員工把幸福寫在臉上,把自己的“小愛”放大成對社會的“大愛”,發自內心地服務社會,形成了愛的放大和延續,反過來又促進了企業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社會評價說,交運干得不錯,愿意到交運工作,這就是認可。
在企業以后的發展中,會做出哪些有異于“初心”的改變?
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說“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沒有對目標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
我認為我目前正處在第二層境界,也就是抱定初心,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持之以恒來一點一滴地改變企業,通過企業改變員工,通過員工來改變社會的出行環境。也許到了“頓悟”境界,會對自己目前所抱定的“初心”有更高層次的升華。
如果給您今天的企業打分,10分滿分,您為自己的企業打幾分?為什么?
如果打分,從外部,社會這方面的評價和認識,我想打9分;如果對內部的運營,打7.5分~8分,我認為運營還可以更好,特別是車站的升級配套和流程再造。
例如城際公交,今年將開行館陶路汽車站到西海岸汽車站的城際公交,國內第一個公交線路候車室對候車室,顛覆公交服務模式,實現進站前買票、持票進站、打卡、檢票上車,和長途班線一樣,與原先的露天坐公交相比,讓群眾乘車更安全、溫馨。例如汽車站,功能將進一步配套完善,把現有資源發揮到服務最大化,服務全、服務優,成為一個商業綜合體和交通產業園區,形成以出行為先導的全生活服務平臺和業態圈。由此,汽車站不僅是城市窗口,更成為城市的“客廳”,形成大交通產業圈、消費圈。圍繞民生,圍繞出行,這是對原有汽車站業態的一種顛覆、改變,這是一場革命,從而更好地為乘客服務,將進一步提升青島的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
您怎樣理解經濟新常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表述為“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基建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必須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我認為新常態下,拉動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內需。因此,只有真正抓住了客戶的需求,才能迎合新的發展趨勢。例如,大規模生產向小型化、多樣化訂制轉型,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商業模式需要重新構建,產業綜合趨勢加速,差異化、菜單式服務將會更好地吸引客戶,綠色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將成為主流,新能源應用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期。
企業如何迎接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下,就三句話,讓企業更加健康,讓職工更加幸福,讓社會更加滿意。企業發展必須與國家的宏觀戰略相匹配。為更好地適應經濟“新常態”,我們在戰略層面,敢于顛覆傳統思維模式,由直線思維向系統思維轉變,變傳統單一發展模式為復合型產業矩陣,構建起具有交運特色的綜合交通產業“生態圈”。
向綜合生態體系轉變
從運營中國第一個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到現在形成覆蓋青島全域的站群網絡,我們在百年歷史征程中不斷創新和豐富汽車站的服務功能。如今,面對經濟新常態,我們已經開始了變革,就是產業體系由傳統單一業態向綜合生態體系轉變,著力打造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協同集聚的互動平臺。把車站作為一個平臺,將其轉型為“三位一體”的交通商業綜合服務體,以此全面提升車站的商業價值,“入港、即 出港、到港”服務客運一體化,“城際、城區、城鄉”公交客運一體化,“長途、旅游、公交”車站客運一體化。同時,把傳統的班線客運向城際公交、城鄉公交、鎮村公交等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公交優先,以 百姓優選”為目標, “溫馨巴士”發揮 品牌優勢、服務創新優勢和線網規劃設計優勢,做好交通出行的換乘銜接,全面鞏固交運在公交市場的主體地位。
深化“運游融合”
平臺化的發展,不僅增進了產業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也實現了產業的“大融合促大裂變”。我們順應國際、國內產業發展新趨勢,把道路運輸放到經濟社會大局中去謀劃發展,在優化整合資源,加快產業集聚的同時,不斷衍生新業態。盯準“旅游集散”的緊迫需求,立足抓好旅游與客運“結合點”,旅游平臺與交通平臺的“兩臺對接”,運輸圈與旅游圈的“兩圈互動”,公路網與旅游網的“兩網互通”,把旅游業上升為發展主業,形成了“大客運”、大物流”“大旅游”“ 和 三駕馬車的大產業體系,為集團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我們要把交運所屬的每一個汽車站都打造成旅游汽車站,每一輛車都打造成旅游車,每一個司乘人員都打造成導游員。
交運雙層觀光巴士帶您暢游青島
文化引領提升品牌服務
“情感”是服務的本質,品牌是對服務的承諾。交運這幾年的發展,看似是提高服務質量,實際上核心還是在文化和品牌上。品牌不是弄個LOGO,喊個口號,實際上是自我加壓,對社會的承諾。我們把品牌化服務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情滿旅途”“溫馨巴士”,從 到交運集團成為國內服務業唯一擁有兩例“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再到創建“溫馨校車”、“交運物流”、“交運地產”、“汽車醫院”等涵蓋各領域的“品牌集群”模式,著力打造集“文明服務、文化服務和便民服務”于一體的品牌服務鏈,給予乘客更多“家”的溫馨體驗。
創造需求讓群眾享訂制服務
要做就要做第一,模仿沒有出路。從中國第一條城市公交線——館陶路到嶗山柳樹臺的運營,到2000年中國第一個品牌公交——溫馨巴士品牌的誕生,直到現在成為國內城市公交的領軍旗幟,我們始終在引領著行業發展的
我方向。面對市民出行需求的多元化,們以“大鏈條促大服務”,通過市場細分、錯位發展,變革公交運營模式,在公交上推陳出新,推行定制化服務模式,推出定制公交、擺渡公交、就醫公交、觀
學子公交,以及對接公交、微循光公交
宿村公交和趕集公交等服務品環公交、種,營業收入約占整個公交客運的40%以上,做到不僅讓乘客“行有所乘”,而且“乘有所選”。
不僅滿足市場需求,更是創造市場
實現需求, “通勤+旅游+會務(公務)車”
做中國最佳運游綜多元業務融合發展,合服務商;發揮交運保險集經紀、代理、公估、 “四位一體”銷售 的優勢,“保險建超市”,為居民提供“保險訂制”服務;面對公務車改革,大力推進公務車租賃業務的發展,并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迎接未來電動車的高速增長,加快了充電樁網絡的布局,2015年要安裝1000個充電樁,全面對社會開放;商業地產的開發將在新常態下進行新的運作;國內首創“3+2”模式培訓大客車駕駛員,建駕駛員實訓基地;建設集新車發布、汽車展銷、試乘試駕、汽車美容和維修等功能為一體的汽車文化主題園區;發揮交運科技優勢,積極推進“智慧交通”建設,為“智慧城市”建設助力添翼,惠及民眾。
新的一年,您最期待的改革在哪里?
圍繞“大客運、大物流和大旅游”三大主業,用互聯網思維,把產業鏈條延展、深挖,增其寬廣度和深厚度,銜接更順暢自如,更穩健發展,打造富有交運特色的卓越績效模式。進一步調整優化組織機構,當務之急是把事業部制改革在新常態下做實。同時,大膽培養新生代,使漸進式的企業健康發展的環境得到改善。
互聯網思維更是給企業生態帶來了顛覆性改變。圍繞綜合交通產業生態圈,通過移動互聯網,整合資源,打造交運集客運售票、旅游集散、商務車電召、公務車租賃、小件速遞、醫療保健、汽車銷售、汽車保險、汽車修理等“一站式”全生活服務平臺。
今天的交運,早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交通運輸企業,其內涵和外延已經在一次次創新中得到豐富和擴張,為社會服務的內容和水平也得到了持續的升級。2014年,交通運輸部等國家四部委把“情滿旅途”確立為全國春運主題,并在交運集團青島長途汽車站舉辦啟動儀式,2015年繼續把“情滿旅途”作為全國春運主題。作為“情滿旅途”的發源地,交運已經成為中國交通的標志性符號。“溫馨伴您一路行”。交運奉獻社會,成為青島全域統籌發展的觸角,伴隨著城市發展的節奏,而不斷向前發展、向上提升。如果說前面5年,交運是在做準備活動的話,2015年將進入加速度,厚積薄發,向理想的制高點沖刺。
交運的發展現在“在路上”,而且會一直“在路上”,我們有一種“在路上”的前進心態,也有著“在路上”的前進動力。只有持續的自我加壓,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機感,發現自身的不足,發現市場發展的新空間,企業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
今天的創業者在創業心態和環境等方面與您當年創業時有什么不同?
無論是從創業心態還是環境來說,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互聯網讓創業變得更簡單了,如淘寶和微商。因為風投的介入,大大縮減了企業資本積累的過程,企業成長更快了,如滴滴。但是創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就是要體現差異化,要與別人不同,這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資。
如果讓您送給年輕的懷揣夢想的創業者一句關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忠告或體會,您最想說什么?
無論你是剛剛創業,或正在創業的路上,或已取得階段性的成功,都不要忘記你創業時的“初心”,你是誰?為了誰?要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誘惑,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和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堅守下去,才會取得成功。
(青島財經日報記者 宋大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