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河南新鄉市一奶農養殖戶用鮮牛奶澆地的照片屢上“頭條”,由于鮮奶收購量下降,甚至不少奶農都開始殺牛。媒體分析認為,除了食品安全質量方面的原因外,與乳品企業對接不力也是導致牛奶滯銷的一大原因。同時,進口奶粉大量進入市場造成本地牛奶銷售下降,致使銷路受阻。
這個故事的發生根源于中國奶企在質量方面的“自作孽”,卻最終導致了奶牛的“不可活”。由于消費者消費產品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國產奶的“過剩”,本該為市場問題買單的乳品企業并沒有得到市場的應有懲罰,反而是勤勞、本分、無辜的奶農憑空遭殃。
這說明,誰占據市場主導權誰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轉嫁風險和損失。這種事情在最近30年的中國可謂頻繁上演,就連在我那個處在世界最偏遠末端的故鄉都有著豐富的產能過剩故事供我所講。
第一件發生在我8歲的時候,突然興起大蔥種植熱,就連我那不識幾個字的隔壁鄰居的七舅姥爺都從臨近的只有四戶村民的自然屯爬山過來,讓我幫他給壽光寫信買大蔥種子。那年,大蔥漫山遍野,收獲季節的空氣都是辣味的。只是因為產能過剩導致滯銷,許多人家吃了一冬天的大蔥,以至于多年之后,我們村很多人家做菜都不放蔥花。
第二件發生在我10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流行養殖一種叫草貍獺的動物,這種動物獸品不知道怎么樣,但面貌卻不敢恭維,就是如貓大的老鼠。江湖傳言其皮毛挺貴。由于方圓幾十里的多數人家都大量養殖導致供過于求,此動物肉又不好吃,只有放生。那個秋天,時常有一些認識主人的草貍獺跟隨放學的我們走進村里。現在講起這個故事,閉上眼睛時,還有幾十只草貍獺呼嘯而過。
第三件是村長不知道聽從何方神圣那里引進了一個新項目--西紅柿種子培育,村長就是農村經濟的風向標,很多村民跟風,結果自然慘不忍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西紅柿種子采集方式。后來,我看電影里最高雅的吃法是用根吸管把西紅柿的種子連同汁液喝掉,然后把皮扔了。那年夏天,村長家的女兒總邀請少不更事的我們去吃西紅柿,不過是把種子留下,吃皮。
說這三個故事的目的在于,類似事情真是防不勝防,否則30年前就解決了,真正杜絕的方式就是放棄跟風和貪婪,并且不斷審視市場的變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