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改革
日前,記者在多地采訪了解到,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住房形勢的變化,住房公積金制度與其設立初衷漸行漸遠。人們關于公積金“功能弱化”、“劫貧濟富”、“違規挪用”等方面的質疑越來越多,由此引發的改革呼聲也日益強烈。然而,相關的條例修訂和制度完善工作卻多停留在紙面上,“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公積金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難在于利益調整。
條例修訂的“難度太大路太長”
業內人士指出,公積金制度要有新的突破、推進,就必須打破現存的利益格局和體制格局,這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以公積金條例的修改為例。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現行的公積金條例是2002年修訂。10多年來,房價早已翻了幾番,“而近幾年公積金實質性的改革可以說沒有”。近年來,修訂條例呼聲高漲。比如,2011年底,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明確提出,要在2012年6月前完成條例修訂工作并上報;2012年年底,相關部門再次提出2013年要完成條例修訂工作;進入2014年以來,這依然是相關部門的工作重點。公積金制度功能弱化,相關條例又修訂艱難,以至于有一些觀點甚至認為,公積金制度可以廢除了。
公積金制度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卻又面臨重重阻力。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公積金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難在于利益調整。一旦改革,將要觸動不少利益相關方。比如地方政府,資金管理權在地方政府,公積金增值收益也作為城市廉租房建設補充資金上繳財政,一旦對增值收益分配進行調整,將觸動地方利益。還有經辦銀行,公積金歸集和貸款等業務都在銀行,這是很大的一筆資金,要提高繳存利率,商業銀行不會輕易答應,且還涉及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等。公積金業務不復雜,但是公積金制度不簡單。
行業性分中心應撤未撤成“硬骨頭”
“每次上級主管部門調研,我們都提出住房公積金行業性分中心應撤未撤、自成一體、違規操作、難以監管,每次曝光出問題,都沖擊社會公平底線,產生廣泛爭議,但現在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很多都是有錢有權的壟斷性國有企業,我們提了好多年要推進機構改革到位,一直沒有下文。”一位地方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主任說。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最初全國建立的公積金管理機構達2651個,一些縣級單位、企業、高校等事業單位也紛紛建立公積金管理機構,雖然在制度初期在擴大公積金覆蓋面上起到一定作用,但也造成了機構冗雜、資源浪費。
2002年國務院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改,條例明確要求“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設區的市(地、州、盟)設立一個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負責住房公積金的管理運作,縣(市)不設立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在有條件的縣(市)設立分支機構,實行統一規章制度進行統一核算。”
然而,記者在多個省市采訪了解到,全國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改革,運行10多年,至今仍未到位。目前全國仍有各級公積金管理機構606個,這其中,按規定可以設立的設區市公積金管理中心342個,其余省直、區縣、行業分中心等未改革到位機構仍有264個。
各地管理機構管不住當地政府亂用
按照2002年修改的公積金管理條例規定,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應當是 “直屬城市人民政府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獨立事業單位。”但記者在多個省市采訪發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的“婆婆”五花八門,性質也不盡相同,隸屬和級別也不一樣,“吃誰的飯,做什么事,屁股決定腦袋。”
種種差別直接導致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在管理、運營、策略方面的巨大差異。有的地方政府把住房公積金當成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住房公積金管委會決策功能“形同虛設”,一大筆繳存資金就成了被人垂涎的“唐僧肉”。上海財經大學不動產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杰說,多地公積金管理中心已成為政府附庸并嚴重行政化,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各地“燒錢”投資的公積金管理系統
多數被指系垃圾
“國務院統一頒布的公積金管理條例,執行標準應該一樣,各地卻開發出幾百套公積金管理系統,每個系統動輒數百萬元到上千萬元的投入,每年還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升級維護費用,幾百個系統的開發,幾個億的投入,來管一個公積金,浪費驚人。”東部某省一個公積金管理中心主任表示。
然而,巨大的投入卻沒能達到把公積金聯網管好的效果。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缺乏頂層設計,業務信息系統分散建設,各地公積金管理機構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多數系統用不了幾年就被淘汰,不得不繼續追加巨額投資。而明知道是浪費,各地對于重復開發公積金管理系統依舊趨之若鶩,因為“不浪費,這筆錢就到不了管理機構賬上”。
600多個系統管不好一個公積金
記者在北京、上海、廣東、湖北、內蒙古、江蘇、廣西等7個省區市10多個城市采訪發現,由于缺少頂層設計,公積金各自為政、低水平重復投資問題嚴重,管理一個公積金,各地卻自行開發出上百套系統,單個系統投資動輒數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公積金監管司的統計,目前全國設置的公積金管理機構共606個,截至2014年3月,全國住房公積金繳存人總數1.06億人,繳存總額6.47萬億元,但分散在600多個分中心。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600多個中心都各有一套系統,不能互相連通,想建全國性住房信息監管系統就得一家一家談,一家一家做技術標準,成本巨大。
“絕大多數管理系統都是垃圾”
“2012年剛剛投資了400多萬元進行了公積金管理系統的升級,但才兩年多,系統的硬件就不夠用了,還需要追加巨額投資。”西部一個公積金管理中心主任表示。
深圳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主任袁以立介紹,公積金管理機構作為準金融機構,對管理系統的要求很高,但目前一些地方使用的系統遠遠達不到公積金事業發展和老百姓實際的需求。
一位地方公積金中心從事信息化工作的負責人表示,不客氣地說,花了這么多的錢,研究出來的絕大多數管理系統都是垃圾,用不了幾年就要被掃進垃圾堆,到時候還要再花錢統一。“就像花錢修了一堆棚戶區遮風避雨,花費不菲,過幾年還得拆掉重建。”該負責人說。
一些專家指出,有關部門對住房公積金的監管是只管錢能不能花,至于花這些錢到底能做成什么事,缺乏頂層、長遠的規劃設計。除了缺少頂層設計,各地對于重復開發公積金管理系統趨之若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利益驅使。
請輸入驗證碼